這周的目標本來是做主題閱讀:如何閱讀書籍。在聽知識管理講座時,知道這本書,在網上瀏覽一下,很感興趣,買了電子書,也買了紙質書,可能會給我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的改變,雖不能成為杰出的任務,我找到了我的人生目標:智慧和活力共存。為此這周又買了不少書。廢話不說了,開始聊聊這本書本。
我們每個人都聽過無數的天才人物故事,牛頓、愛因斯坦、達芬奇、莫扎特、小威廉姆斯等等。很多人也知道“一萬小時理論”,可是我們既無天才們的天賦異稟,對10000小時的刻苦努力又感到遙遙無期,難道我們就只能甘于平庸嗎?
本書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他通過研究體育、音樂、國際象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杰出人物,得出的重大發現:杰出并非一種天賦,也不一定需要“一萬小時”練習,每個人只有而且必須經過“刻意練習”,才會變得和我們知道的天才們一樣的優秀。
天才的真相
莫扎特
莫扎特七歲環歐洲旅行演出,能彈奏多種樂器,能作曲,具有完美音高,在古典音樂界被認為是不折不扣的天才。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莫扎特的父親能作曲也是一名音樂教師,培養出鋼琴演奏家的女兒之后,更加用心地訓練年幼的莫扎特,使他得以在極小的年級就得到大量目的明確的練習。他的各種才能都是高“強度刻意練習”的結果。
帕格尼尼
在小提琴界帕格尼尼是“天才”的代名詞,曾創造了小提琴界音樂史上的一次傳奇演出:三根琴弦繃斷,他只用一根弦就完成了完美演奏。然而,事實的真相是他與一位女士墜入愛河,并為她創作了一首只需G弦與E弦演奏的絕妙曲目,后來他把這首曲子用在了演奏現場。
作者研究了大量天才后發現,人們之所以會對“天才”具有這樣的印象(他們生來就具有某種特殊的能力,不用特意訓練就可以變成杰出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信息不對等以及人們對傳奇故事的本能向往。天才的宣傳者們基于種種動機,只抓取了最具震撼力的片段,省略了日常的諸多細節。(以前我比較喜歡看江蘇衛視的《最強大腦》節目,就是采用的這種宣傳手段,讓我們看到大量的腦力界“天才”,卻沒有介紹他們背后的刻苦努力,也沒介紹訓練之前這些人的大多數還是普通人。)
有目的的練習
作者提出:天才的唯一秘訣在于練習;很多人會問:我們同樣在不斷地努力學習、練習,可是為什么我們就成不了天才呢?答案在練習的方法。
一般人學習或練習一種技能,采用的傳統練習方法就是反復地做某件事情,達到一定成績后就止步不前了,所以這是一種極其低效的練習。作者曾經跟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史蒂夫開展過一項關于鍛煉記憶力的實驗,開始時他像普通人一樣,只能記住7個左右的數字;經過不斷增加數字的個數練習,慢地慢突破9個、10個……,最終,他的成績達到了不可思議的82個數字。在這個試驗中,史蒂夫采用的練習方法是有目的的練習,它具有四個鮮明的特征。
1、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史蒂夫的短期目標是每次都比上次多記住一個數字。
2、具有專注的練習狀態:史蒂夫練習的時刻保持專注,集中精力聽著作者每秒鐘報出一個數字,記憶并復述整個數字串,沒有任何走神的空間。
3、練習包含反饋:在記憶實驗中,史蒂夫每次復述出數字串后都會得到立即反饋,是對還是錯。使得他在后面的記憶中優化自己正確的記憶,修正錯誤的記憶。一般來說,無論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判別你在哪些方面有點和不足,以及存在不足的原因,然后不斷改進,才能持續得到提高。
4、需要走出舒適區:在記憶實驗上,作者不斷調整數字串的個數,當史蒂夫能夠背出來時就增加數字,沒有背出來就減少數字。總是讓他在離自己能力極限不遠的地方挑戰他,讓他離開自己的舒適區。
(作者設計的這點非常好,遠離舒服區,容易有挫敗感產生畏懼的心里;停留在舒服區,就不能進步。今后設計訓練的難易程度的時候要注意把握合適的度。)
大腦和身體的適應力
倫敦出租車司機
倫敦是擁有世界上最復雜的道路的一座城市,可以使GPS系統陷入混亂。該城市對出租車司機要求極高,他們的資格考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的。科學家對考取資格證的倫敦出租車司機的大腦研究發現他們大腦中涉及記憶的區域——海馬體,相比考取前顯著變大了。科學界曾經認為成年人的大腦結構已經固定。但對出租車司機大腦的研究,推翻了科學界以往的認知,證實大腦擁有無限的適應能力。
不斷打破的記錄
1908年約翰尼·海耶斯創造的馬拉松奧運會世界紀錄是2小時55分18秒,當時的報紙稱其為20世紀最偉大的比賽。如今100年之后,馬拉松的紀錄已經刷新為2小時2分57秒,比海耶斯快了將近1小時。翻開各種體育比賽的記錄,我們都會看到類似的詳細,比賽的成績屢次被刷新。,是我們的身體結構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嗎?不是,而是人類身體經過鍛煉,其新的適應能力令人難以置信。
上面的事例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的身體與大腦具有強大的適應能力。我們的身體和大腦都有一種偏愛穩定性的傾向,當被迫走出舒適區之后,系統感受到壓力,原來的平衡無法繼續下去,便會開始響應新的變化,重建平衡。
現在我們知道了大腦和身體的適應能力,就要利用這一特征,通過不斷的有目的的練習,充分發掘和發展我們的潛能。
本書中記載了在2011年我們國家的王峰(袁老師的學生)創造新紀錄300個數字,史蒂夫當年只記住82個數字。
心理表征
當大腦和身體不斷適應新的極限時使得我們進入了能力攀升期,那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作者用“心理表征”來描述這種變化,它是一種與我們大腦中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觀點、信息或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比如一提到蒙娜麗莎,很多人的腦海中就會“看到”微笑的、優雅的、眉眼清晰度不同的那幅畫,你看到的這幅畫就是你的心理表征。又比如提到“狗”,你腦海中所有的狗的信息都被整合到一個全面的概念之中,由狗這個詞來表征。假如你從來沒見過狗,那么狗的所有特點都只是無意義的數據與標簽。
心理表征有助于解釋信息,因為你已經建立了一個用來解釋、組織信息的心理結構,新的信息變成了不間斷故事的一部分,你能更加迅速地消化,并轉移到你的長時記憶中。
心理表征也有助于組織信息,精心創建的心理表征,讓你可以立即吸收考慮更多的信息,不把信息作為孤立部分看待,而是當成整體中的一部分。
同時,它也有助于制定計劃、學習,心理表征不只是學習的結果,還能幫助我們學習。
什么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標準
作者對柏林藝術大學的小提琴學生進行研究發現了優秀的表演者與杰出的表演者之間的區別。在優秀、優異和杰出三組學生中,最重要的差別——他們專心致志地進行獨奏練習所花的時間總和不同。優秀組平均練了3420個小時,優異組5301個小時,杰出組7401個小時。可見,要變成杰出的小提琴家,必須專注地練習,沒有什么捷徑,沒有人不需要或少量練習,就能達到專家水平。即使在最有天賦的音樂家中,明顯也是花了最多時間磨煉技藝的人,比練習時間短的人成就更加突出。芭蕾舞演員、杰出棋手同樣如此,幾乎沒有人能夠不通過10年的刻苦研究,就能達到大師級的水平。
有目的的練習包含刻意練習,不是所有有目的的練習都是刻意練習。區別在于刻意練習需要:一,一個已經得到合理發展的行業或領域,其中杰出的從業者已達到一定程度的表現水品,使其明顯區別于剛剛進入此行業或領域的人;二,一位能夠布置練習作業的導師,以幫助學生提高水平。
刻意練習有以下七個特點:
1.刻意練習發展的技能,是已經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的技能;
2.刻意練習發生在人們的舒適區之外,而且要求學生持續不斷地嘗試那些剛好超出他們當前能力范圍的事物;
3.刻意練習包含得到良好定義的特定目標,通常還包括目標定義的某些方面,它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總體改進;
4.刻意練習是有意為之,也就是說它要求人們完全的關注和有意識的行動;
5.刻意練習包含反饋,以及應對那些反饋而進行調整的努力。
6.刻意練習既產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
7.刻意練習通過著重關注過去獲取的技能的某些方面,致力于有針對性的提高那些方面,并且幾乎總是包括構建或修改那些過去已經獲取的技能,隨著時間推移,這種逐步的改進最終將造就卓越的表現。
我們看到刻意練習對行業、領域有一定的限制,并要求找到杰出的導師。當前很多人從事的工作或想學習的技能很可能難以滿足這樣的要求。但這并非意味著,刻意練習的原則和方法在這些領域就完全無用了。書中給出了如何在工作和生活進行刻意練習的原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書本p149-222。
一萬小時法則
1993年作者和同事發表了對小提琴學生進行研究的成果,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據此提出簡單化、概念化的“一萬小時法則”。這一法則隨著《異類》的暢銷而引起廣泛關注。而這一法則之所以備受追捧,在于它滿足了人類發現某種簡單因果關系的渴望:只要你在任何事上花一萬小時來練習,就會成為大師。
作者駁斥了這一說法并通過研究成果表明這個法則在很多方面都是錯誤的。事實上,各行各業達到杰出的時間都不相同,而且如果沒有遵循刻意練習的法則,即使你花的時間再長,你也不可能做到杰出。
杰出人物的路線圖
作者研究大量的杰出人物成長經歷,發現他們從童年時期走向杰出一般會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產生興趣。
當孩子在探索著世界時,受到父母有意的或無意的熏陶和引導,對某件事產生興趣,把它當成玩具或游戲。這是他們對某件事物充滿熱情的第一步。
第二個階段:變得認真。
他們感興趣之后,下一步就是正式上課、需要接受訓練了。在這個階段,父母和老師的支持和鼓勵對孩子的進步至關重要。孩子也會因為練習成果受到認可而感到舒心,從而獲得繼續練習的動機。
第三階段:全力投入。
一般來講,這些孩子在12-13歲或15-16歲時已經有了很大成就,要付出巨大的投入,這些未來的杰出人物要想成為自己領域內的最杰出人物,需要付出巨大的投入。到這個階段,學生常常會尋找最好的老師,面對的期望也不斷升高,有時不僅本人要付出全心全意的努力,連家人也要付出巨大的金錢和精神代價。
第四階段:開拓創新。
當他們經過刻意練習掌握了最高水準之后,開始嘗試開拓創新了。創新者幾乎無一例外地在各自的領域和行業中工作了很長時間,已經成為杰出人物,然后再開始開辟新的天地。
這部分內容對培養孩子特別有用,感興趣的朋友自己看書吧。
我重點感興趣的部分:
韋曼和他同事在哥倫比亞大學曾經進行過這樣一個實驗,將水平相當的學生分成兩組教授大學物理的電磁波知識,一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另一組則由兩名助教采用刻意練習式教學方法。刻意練習方法的課堂,目的并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讓學生練習像物理學家那樣思考。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每節課上都會提出一個“課堂問題”,學生思考討論之后回答,然后助教立即反饋答案,之后繼續提出更難一點的問題。學期結束,兩組學生接受同樣的測試,刻意練習組的成績是傳統組的2.5倍。這項研究令人振奮,它意味著只要采用恰當的刻意練習方法,我們每個人的能力和績效都能得到快速的放大。 ? ? 這部分的內容對我觸動很大,我意識到我原來的教學基本只是關注的傳授知識,而沒能傳輸給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書中盡管給出了一些如何訓練學生進行刻意練習,還不是很具體,我會反復琢磨這部分內容,應用到我的教學中。為此我買了相關的書籍來改進自己的教學。
總結:
本書從大腦和身體的適應能力并用很多事例駁斥了“天才論”,讓我們用新的角度看待愛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既肯定了1%的靈感,更加凸顯是99%的汗水的重要性,當然99%的汗水不是簡單重復的流汗,而是刻意練習的流汗。生活在我們人人都有為中國夢做一份貢獻的時代浪潮中,每個人都要自己的夢想,讓這份夢想變成現實更有效的方法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既不神秘也不復雜,記住7個關鍵詞:目標明確,專注投入,及時反饋,不斷挑戰舒適區,找到行業優秀導師,強化動機,堅持練習。從現在開始給自己或者幫助孩子做個刻意練習吧,你會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