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夢里 我又看見你
寶貝? 他們說我不愛你”
我身邊有無數的愛情故事,他們相愛相殺,纏綿悱惻,故事或圓滿,或者走著走著男女主角就不見了。愛恨情仇,總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熱點話題。
撥云見日,今天直面這句話:
人和人一場游戲。
我的故事不多,看到的聽到的不少。
一個人有多麻木,就得先看看他身邊的人有多敏感。
年輕的時候我的朋友圈里就像一個競技場,每天都能看到不同的情侶爭先恐后的秀恩愛,圖文并茂生機盎然,后來慢慢的看不到了,再后來就是買醉街頭,狂歡中告訴大家這段戀情結束了。
與此同時,還有一波人每天發狀態發自拍,然后配文自己缺愛,宣示自己的愛情觀多么特立獨行。
一撥人倒下,一撥人站起來,他們前赴后繼生生不息。
我覺得他們是真實的,希望通過愛情宣言來獲得愛情。熟不知,這愛情游戲對玩家要求太高。
男性玩家靠裝備和技術深深把持住姑娘的心,女性玩家靠美貌和氣質贏得更多的需求。有恃無恐的時候覺得給予的太多,便收回一成,讓對方掙扎。渴望獲得的時候,便表現的騷動不安,自我折磨。
幾個月前,我的一個發小結婚,我應邀作了伴郎,這兩口子從高中開始早戀到現在已經八年,期間雖也是磕磕絆絆,但畢竟修成正果。婚前幾天,我和他單獨喝酒,兩個人喝的昏天黑地,他說:
“哥們這些年啥事也沒干成,但就一點比你牛逼,那就是我娶了我的初戀”。
是啊,他很幸運,遇到了一個值得傾盡全部力量的人,這個游戲他們兩口子都贏了,在他眼里這也許不是游戲,是一項隆重的事業。
戀人之間究竟能有多少信任,有多少分分合合才能終成眷屬。游戲玩的多了,知道套路了,知道對手哪疼哪癢,是不是就能贏過那個朝夕相處對手?也許這跟本就是一個是和否的問題,該不該游戲人生呢?
我身邊有這樣一類人,二十出頭一表人才,事業順利家庭幸福。也許是我和他們見面比較少,每次見他們的時候,他們身邊的姑娘基本都不一樣,而且每次看情況倆人的感情還極其穩定,在驚于他們高超的撩妹技術之后,弱問一句:結婚不?他們基本私下里都是這么跟我說的:
“誰想結婚啊,不著急,還沒玩夠呢”
“我看你倆不是挺靠譜的么......”
“別當真,指不定啥時候換了呢”
“... ...”
好吧,誰讓人家有技術呢。這類人可能真就把這事當游戲了,他們的潛臺詞是
“你要是玩不下去,可以自己走啊”
“早知道這么玩不起,當初干嘛在一起啊”
他們說的很對,怕輸就別玩,這游戲輸了就自己走。
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我和朋友痛飲一番后,踉踉蹌蹌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大半夜的。突然身后有人拍我,我一回頭,發現是個年輕人喝大了。我驚悚過后,酒醒了一半。我問他有啥事,這哥們遞給我一根煙,自己也點上一根。深吸了一口,抬起頭,淚痕明顯。他對我說:
“哥,我失戀了”
“... ...”
“我女朋友跟人跑了”
“... ...”
“我真沒錢,我把能給她的都給了...”
說完他也不理我,一個人坐在路邊開始低著頭哭的亂七八糟,我和他素不相識,拍了拍他的肩膀,頭也沒回的走了。
“別在意,愛情只是一場游戲”。
我想他是孤獨的,他的女朋友可能真的是個物質女,也可能是這哥們實在不爭氣。可是不管怎樣我知道他是愛那個姑娘的,他的愛情游戲玩輸了,輸給了一個最愛的人。他覺得他的努力在這場游戲里無以復制,而他的對手就是那個姑娘,在心里可能只是跟他萍水相逢。
回到理性。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的愛情理論,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是愛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親密是指在愛情關系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承諾指維持關系的決定期許或擔保。這三種成分構成了喜歡式愛情、迷戀式愛情、空洞式愛情、浪漫式愛情、伴侶式愛情、愚蠢式愛情、完美式愛情等七種類型。
反正我是沒看懂這七種類型,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
但是愛情要這樣分析是不是就太無趣了呢,我們都在尋找一個靈魂伴侶,可是在尋找的路上都會遇到這么一兩個玩游戲的人。
說實話,我真的不想人和人一場游戲。真愛太少我們怎么去勇敢的表達愛,都要藏著掖著,等著對方先說真話,不然會被人看輕。這樣被傷了,也可以大言不慚的說“反正我當時也不怎么喜歡他”,然后找一個沒人的地方大醉一場,明天從頭來過,再次踏上尋愛的路。
詩曰: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