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注釋】
▲幾[jī]:溫和,委婉,含蓄,輕微。
▲諫:規勸,使改正錯誤。
▲勞:憂愁;愁苦。
【譯文】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過錯,要委婉和氣的勸告,若父母固執己見不聽勸諫,仍然要恭恭敬敬,但不要改變你勸諫的初衷,有機會要繼續勸諫。如果父母真的是執意不改,為父母擔憂而毫無怨言。”
【學而思】
秦以前事奉父母與秦漢大一統以后提倡的“三綱五常”有所不同,先秦儒家提倡的孝,并不是后世理解的“父為子綱”一樣百依百順。儒家的孝,在父母有錯、父母做事違背仁義、父母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有損身心健康等等情況下,要知道加以規勸,這才是真的孝。把這種孝轉移到國家,出仕為官之后,見到君主有錯,同樣要直言相勸,而不是“君為臣綱”,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從本章開始,連續幾章寫孝,儒家思想認為在家能孝敬父母,出仕以后,也能把對父母的孝轉移到對國家的忠,最終完備自身德行,立身處世奉行仁義之道。《孝經?開宗明義篇》子曰:“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知識擴展】
《禮記·坊記》子云:“從命不忿,微諫不倦,勞而不怨,可謂孝矣。”
(孔子說:“聽從父母的教導毫不懈怠,含蓄地規勸父母不知疲倦,為父母擔憂而毫無怨言,這樣可以稱得上孝順了。)
《孝經·諫諍[zhèng]·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曾子說:“諸如愛親、敬親、安親、揚名于后世等,已聽過了老師的教誨,現在我想請教的是,做兒子的能夠聽從父親的命令,這可不可以稱為孝呢?”孔子說:“這算是什么話呢!這算是什么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敢于直言勸諫的大臣七人,天子雖然無道,還是不至于失去天下;諸侯身邊有敢于直言勸諫的大臣五人,諸侯雖然無道,還是不至于亡國;大夫身邊有敢于直言勸諫的家臣三人,大夫雖然無道,還是不至于丟掉封邑;士身邊有敢于直言勸諫的朋友,那么他就能保持美好的名聲;父親身邊有敢于直言勸諫的兒子,那么他就不會陷入錯誤之中,干出不義的事情。所以,如果父親有不義的行為,做兒子的不能夠不去勸諫;如果君王有不義的行為,做臣僚的不能夠不去勸諫;面對不義的行為,一定要勸諫。做兒子的能夠聽從父親的命令,又哪里能算得上是孝呢!” )
?《荀子·子道篇》孝子所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故可以從命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是不衷也;明于從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愨以慎行之,則可謂大孝矣。
(孝子不聽從命令的原因有三種:聽從命令那么父母就會有危險,不聽從命令父母親就安全,那么孝子不聽從命令就是忠誠;聽從命令父母就會受到恥辱,不聽從命令父母就光榮,那么孝子不聽從命令就是奉行道義;聽從命令就會使父母的行為像禽獸一樣野蠻,不聽從命令就會使父母的行為有道德有修養,那么孝子不聽從命令就是恭敬。所以,可以聽從而不聽從,這是不盡孝子之道;不可以聽從而聽從,這是不忠于父母。明白了這聽從或不聽從的道理,并且能做到非常恭敬、忠誠守信、端正忠厚地來謹慎實行它,就可以稱之為大孝了。)
《荀子·子道篇》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孔子不對。孔子趨出以語子貢曰:“鄉者,君問丘也,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
(魯哀公問孔子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是孝順嗎?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是忠貞嗎?”問了三次,孔子不回答。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這件事告訴給子貢說:“剛才國君問我,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是孝順嗎?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是忠貞嗎?’問了三次而我沒有回答,你認為怎樣?”子貢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這是孝順了;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這是忠貞了。老師又能怎樣回答他呢?”孔子說:“真是見識淺薄,子貢你不懂啊!從前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只要有了四個敢于諍諫的大臣,那么疆界就不會被割削;擁有千輛兵車的小國,有三個敢于諍諫的大臣,那么國家政權就不會有危險;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有了兩個諍諫的大臣,那么宗廟就不會毀滅。父親有諍諫的兒子,就不會做不合禮制的事;士人有勸諫的朋友,就不會做不合道義的事。所以,兒子一味聽從父親,怎能說這兒子是孝順呢?臣子一味聽從君主,怎能說這臣子是忠貞呢?弄清楚聽從的原因才能叫做孝順,叫做忠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