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離清明節(jié)還有十來天,父親便打電話詢問:"清明節(jié)快到了,我們什么時侯去上墳呀?"
我說:"爸,您腿腳不方便,就不去了吧。"
"那怎么行,現在我還能走動,要是真走不動了想去也不行了。"
"好,那我看哪天合適,再跟您說"
父親中風后,走路一瘸一瘸的,說話也不利索。平時哪兒也不去只在小區(qū)轉轉,也不怎么說話。我想他清明不用回老家了,就讓我們代勞是一樣的。
既然父親執(zhí)意要去,我心里就開始盤算,父親愛熱鬧,等姊妹們都有時間再約著一起去。
約了幾天姊妹們不是這個今天有事,就是那個明天要上班,再或者天氣不好,一直不能定時間。
那天大姐和小妹正好回老家辦事,就和二姐一起去掃了墓,我們終究沒約到一起。
過了幾天,父親的電話又來了:"三兒,我們到底么時候回去呀?"
看來,上墳對于父親來說沒有什么比這更重要的了,父親一次一次地電話催促,天大的事,也沒有行孝這件事大。父親心中那些對于他父母思念的潮水一旦開閘,就任你千軍萬馬也不可阻擋。
我只好讓大妹火速請假,星期三天氣也好,大妹開車載著我和父母,一大早就奔向老家。
2.
我的老家位于長江新城的武湖,墓園座落在濱湖大橋以北,泵站河旁邊,依堤傍水,兩條長堤宛若兩條巨龍。暮春時節(jié),輕風拂面,柳絮飛舞,路邊油菜花在太陽光下露出燦爛的笑容。
車子慢慢地駛進墓園,遠遠的就看見臨近墓園的公路兩邊,臨時用桌椅板凳搭起了一個個小小的臺子,臺面上陳放著各種各樣的之人祭祀用品,香、蠟、紙錢、鮮花、塑料花、墓帶……琳瑯滿目,看花了眼。
大妹泊好了車,我把父親扶了下來,拿起事先準備的祭祀品,父親拄著拐杖在前面走,我們跟在身后,緩緩的走向墓園。
墓園象個小村莊,我那己逝去的親人們靜靜地長眠于此。有父親的父親、母親及姥姥,有母親的母親和大哥大嫂、小弟、姐姐和姐夫及姐姐的兒子。
父親蹣跚著腳步,一步一步費勁地跨上一級一級臺階,以前父親只要2、3分鐘就到爺爺的墓碑旁,現在卻要化費十多分鐘。但不管多難,父親還是堅持每年清明都要到墓園來給爺爺奶奶上墳。
3.
爺爺出生窮苦人家,從小就從河南逃難至武湖給地主放牛,解放后才翻生做主人,被推薦到大隊當主任,然而爺爺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自愿辭職,做了一生農民。爺爺自知沒有文化是不行的,因此,后來生活不管怎樣艱難,卻堅持送父親去念書。
奶奶從小就給別人當童養(yǎng)媳,后與爺爺結婚,一生養(yǎng)育五個子女,在那個大家都不富裕的年代,生活雖清貧而充滿期盼。當期盼的好日子終于來臨,奶奶可以安心頤養(yǎng)天年了。然而一生勤勞能干的奶奶,哪里閑得住晚年的時候,還扛著鋤頭到處開墾荒地種菜。
我們站在爺爺奶奶的墓碑旁,點上蠟燭,燃起紙錢,嘴里小聲念叨著,讓爺爺奶奶不要節(jié)約,不要象活著的時候舍不得花錢,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我們用我們的意愿,希望爺爺奶奶在另一個世界里活得自在而愜意。
父親則站在旁邊凝視著墓碑,他把對爺爺奶奶所有的情感都融進了這默默的凝望。那些從前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點滴,在每次清明都會再次浮現,而我們把這些思念,都梢在紙錢里,帶給此生都無法再見的爺爺奶奶。
4.
在墓園的A區(qū),大舅伯和大舅媽守護在姥姥身邊,他們比鄰而居。姥姥在我9歲的時候就去逝了,印象中的姥姥,年老體弱,長年臥床,經常咳嗽。去逝的時候,舅伯扒在棺材上痛哭,人們拼命地拉住他,不讓他的眼淚掉進棺材里。
聽說讓眼淚掉進棺材里就很不吉利,我茫然懵懂的在一邊也跟著哭,全然不是大人那種痛徹心扉的樣子,好像一個不會吹笛子的人在那里濫竽充數。
大舅媽是患重病去逝的,走的時候三個表哥和一個表姐都還沒成家,帶著無奈和遺憾撇下一大家子,撒手人寰。任重道遠的大舅伯,把四個伢都安頓好,成家立業(yè),十年后也隨大舅媽而去。
忙碌了一生的他們靜靜地躺在這里,見證他們曾經開墾的這一片土地,正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兒女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送一沓紙錢,寄一段相思,訴一段前緣,愿您們它世安好無恙!
5.
從A區(qū)出來,下了臺階,穿過墓園廣場,走到墓園E區(qū),小舅在E區(qū)的東邊,E區(qū)西邊是姨媽姨伯和小超表哥的墓地。
小舅去逝的時候59歲,沒有征兆的突發(fā)腦溢血去世。母親非常痛心!小舅一生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實實做事,以前生活條件很差,生活很苦,小舅小時候也沒有什么營養(yǎng)補充從小就很瘦弱。
現在生活剛剛有點起色,日子也慢慢好起來,小舅還來不及享福就這樣走了。母親每次念叨,都心有不甘。
"小舅,你活著的時候沒享福,現在可以安安靜靜的享福了,我們來看您啦,您在那邊可好!"
燃盡的煙灰隨著風起而翻飛,似小舅在點頭!
"要照顧好自己,也記得保佑您的子孫后代平安幸福呀!"
6.
拖著沉重的腳步,我和大妹來到E區(qū)西邊,這里長眠著姨父,姨媽和小表哥。最讓我們不敢面對的是小表哥,小表哥四十多歲正當盛年,卻死于一場意外,讓誰也無法接受。
那時姨父姨媽尚在,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那種痛真是無以言表。姨媽終日以淚洗面,小表哥走的第二年,突發(fā)腦溢血去逝,一連串的打擊,讓姨父抑郁成疾,沒隔多久,也追隨姨媽而去。
我們與姨媽一家,有著深厚的感情。小時候我們家孩子很多,姨媽總是自己買布做成衣服,從青山過兩道江,橫穿天興洲,把一包一包的衣服送到我們家。那時農村的冬天很冷,姨媽的棉服溫暖了我整個冬天。
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們到姨媽家去,姨媽總會做很多好吃的東西給我們吃,走的時候還給我們紅包。
童年時候的姨媽是我們的參天大樹,能為我們遮風擋雨,是我們冬日里溫暖的懷抱,是我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們的期待,期待我們有一天長大了,也能像姨媽那樣勤勞善良。
每年的清明上墳,我們總會到姨媽這兒小坐一下,嘮一下家常。如今,我們姊妹也都像姨媽一樣成為勤勞善良的人,生活富足而幸福。
讓我們的眼淚,化作相思,讓我們的相思化作緬懷,讓緬懷化作對美好生活的構建,這是對姨媽最好的回報了,我想這也是姨媽對我們的期許吧。
7.
從墓園出來,己是正午,父親拄著拐杖,拖著兩條不靈便的腿一拐一瘸的蹣跚走向來時的路,時不時地和迎面走來的熟人打著招呼。
這條路,在父親的帶領下,每年清明節(jié),我們都會來為逝去的親人祭掃。父親用無聲的語言傳承著對祖輩們的思念,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孝心的傳承。
清明上墳,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古語云,清明時節(jié)雨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幾千年來,這一首詩,讓人們時時憶起。每當有人念這首詩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清明節(jié)到了。
清明時節(jié),那些和逝去的親人們的如煙往事,如草長鶯飛,終日讓人魂牽夢縈。捧一堆香燭燃一沓子紙錢,遙寄相思,讓此生與彼生的靈魂來一次相遇。
清明上墳,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祖輩的生平,通過父母的講解,讓我們更知道生活的不易,他們開疆拓土,從無到有。讓我們知道,要想過上好日子,就要靠自己去奮斗。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我們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