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幫助家庭解決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計劃啟動后,越姐陸續收到了很多人的來信。不用說,大多數都來自媽媽。好像,教育孩子中都是媽媽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利用三天兩夜的時間整理匯總了“假性單親媽媽”這一主題,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都是媽媽來信這一現象。通過整理,我倒有一個不小的發現:假性單親竟成為大多數家庭的現狀。它們雖然程度不同,但卻有著共通的本質,即:父親缺勤孩子的成長過程。從很極端的雙親都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到父親事業有成但囿于工作、忙于應酬,在同一屋檐下卻碰不到父親面的孩子,還有學術型父親除了給孩子上課不懂得生活化交流的,也有把給孩子買名牌當做對孩子全部的愛的,還有因為自己事業不順而歸咎于孩子的爸爸,無所不有、不一而足……這其中,還聆聽了一位大姐的口述。大姐說自己平時不善言辭,但當她談起自己的老公和孩子時滔滔不絕,說到覺得生了孩子卻沒有給她最好的陪伴而愧對孩子時數度哽咽。提及別人家的孩子能有父母陪伴而自己的孩子卻懂事地反過來勸慰媽媽時,更是痛哭到不能自已。對于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人的信任,我更覺得一定要說一些什么,即便知道這些在當前的社會形式下短期內不一定能起什么作用。綜合以上諸多事例,我把相似相近的情形雜糅在一起,以表達一些“假性單親媽媽”的真實經歷和想法。為了避免對號入座而引起家庭成員間的種種猜忌和其他不必要的麻煩,我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陳述我看到、聽到的以及我自己經歷的。
在越來越多的平臺聲討爸爸們在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中的不作為的時候,作為一個妻子和媽媽,我想我必須拒絕盲目跟風加入一味指責的陣營。因為我有體會過丈夫對我無以復加的寵愛和他對孩子默默付出的舐犢情深。所以這樣鋪天蓋地的抨擊太過以偏概全,不免有失偏頗對父親們諸多不公。微店里做到大V的還有公眾號現在引流不錯的,在最初名不見經傳的時候,有多少老公焦急的等待老婆的作品出爐然后不遺余力地四處傳播,第一時間轉發到自己能加上的所有的群里,在同事間一起吃飯時,下班路上遇到時奔走相告,甚至客戶見面會上也不忘見縫插針的“無意”聊到這個話題,請人家有空別忘了掃碼關注。
以上是工作上的扶持,生活中也充滿了理解和關愛。生活上的雞毛蒜皮、孩子的大事小情,跟朋友說吧,一來家家如此,特意拿出來說顯得太過矯情,二來朋友自己家的一地雞毛還沒處理好呢,也沒多少心思坐下來聽。再說太多的負能量也容易不被理解,只有老公能知道我們只是在發牢騷,所以也就聽聽勸勸,說幾句俏皮話逗弄一下就好了。生活嘛,該排解還是要排解,只不過抱怨過后我們依然會一個猛子扎下去。這些只有對我們最了解的他們才能夠看得通透、想得明白。有時候我們真鉆了牛角尖,覺得遇到了過不去的坎,吃不下、睡不著,也只有老公每天N個電話地安慰開導著,陪我們度過一段段難捱的日子。這樣的男人在孩子那里,雖然不能在身邊陪伴,但心系孩子,電話、視頻對孩子可以24小時開通,讓孩子隨時都能聽到看到爸爸。爸爸在外地工作的孩子,雖然少了很多跟家人在一起團聚的時刻,但好在想他的時候,他能恰好也在。總也好過了那些鉆井平臺上常年出海的爸爸,動輒“失聯”。還有那些援建貧困國家和地區的爸爸,他們一年也許能回來一次,平時因為條件限制并不能隨時隨地保持在線狀態。
通過以上的種種,我告訴自己,讓那些謾罵、指責、抱怨和鄙視的人多了解一些當代人的生存狀態,再去判斷是否隨意跟風,一起來將矛頭指向他們。但我漸漸明白:人有多少篤信的信念就會產生多少的矛盾糾結。就比如,夫妻伉儷情深這事,怎么說呢?人家是親夫妻、兩口子,為什么在這個問題上會有這么激烈的沖突?以至于不惜細數自家老公的數宗罪!那肯定不是不愛,而是真真地急了眼。而且,我發現在這些聲討文中,一味指責老公不愛家、不管娃的很少,清一色都是埋怨不會愛、不會管、付出不夠、犧牲不夠。要是這么冷靜的一看,這些檄文倒也似一瓢涼水當頭澆在了老公身上,讓他們清醒反思一下也是件好事。因為,太多太多的爸爸確實做得不夠好。
就從我家爸爸這個工程男的身份說起吧。生活里現存的無法解決的問題不知道有多少都植根于此。
工程男隨著建設項目變換工作地點的。基于同事關系相識的我們最終走到一起,這其中的坎坷磨礪無一例外是由我倆自行經歷和克服的。能攜手走過風風雨雨當然堅固了我們的感情,增進了我們對彼此的信任、理解。但換一個角度看,在我們修成正果的漫長過程中,沒有家長的介入,所以我們對彼此的家庭狀況、家庭成員相處模式以及家人脾氣秉性還有他們對于婚姻的態度也一概不知。婚前我只見過他父母一次,也就是那一次他家人就拉著我去買了戒指,雙方家長見面也已經是婚禮前一天的家宴上。比起很多背著父母閃婚的夫妻,我們好像還沒那么夸張,但自己拿主意的那些朋友也并不像我們這般傳統。他們大多思想前衛、個性張揚甚至有些灑脫不羈,那種意境頗令我羨慕。我們兩人恰恰都不是那么敢于玩味生活的生活家,甚至還在安心做著只需要打理好眼前工作的乖乖女和媽寶男。甚至結婚意味著什么,身份的疊加會經歷什么我們都沒有想過。那是說我們決定得太倉促了沒有認真考慮嗎?并不是。只是因為我們的經歷實在太有限,以至于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去了解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真諦。婚后除了兩個人住在一起了,生活之于我們并無二致,當然主要還是工作性質使然。由于住在工地,我們誰都沒有回家的概念。父母幫我在剛工作時買的房子也閑置了起來,連交鑰匙這些我都沒有自己經手。更別提什么煤氣、水電、物業和有線電視費,我更是只聞其名未見其成,房子對于我而言完全是一個抽象的符號。而且當時我還有一個執念:新房子將來是留給自己和家人的窩,絕不能租出去任別人折騰。現在一定有跟我一樣的傻姑娘固執地遙望一座空城,等待美好的未來在里面開始醞釀、發酵。
其實沒有家人的家只是房子而已,根本不值得一個女人把它同幸福生活畫上等號。如果還把對未來的憧憬和期許壓在上面就更加可悲和可憐了。因為有了房子不一定有家,有了家也并不等同于有生活,有了生活更不意味著那就是幸福。如果你也一度像我這樣過早地為生活描摹好她的樣子,那就真是大錯特錯了,至于為什么,我們不妄加評論,只陳述幾條現狀就好。
一、夫妻兩地分居。我們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各個工作崗位完全同期同步的幾率很小。于是我們夫妻二人不得不常年飽受分離之苦。每個月不知打爆多少充值卡,但換來的卻是日益壓抑的沉默或是無休止的爭吵。
二、孩子出生,妻子秒變單親媽媽。我們這樣的單位對于女員工還是格外關照,有了孩子會就近安排,但同時照顧到丈夫就不現實了,畢竟公司必須以工作為主。也就是說,即便有了孩子,夫妻雙方仍然要以工作為主,保證一人就近工作已屬莫大的福利。這當然無可厚非,因為市場是公司業務的命脈,哪里有市場,哪里才會需要人。于是,誰來照顧孩子這個難題終于也如約落到了我們頭上。剛才提到工作性質了,這里順便一提,我們單位自由戀愛最終結合的夫妻大都來自五湖四海,也就意味著無論在哪一方安家,都很難兼顧對方的父母,所以也只能讓一方放棄更多、犧牲更大。無論怎樣安排,都彌補不了孩子得不到父親陪伴的缺憾。
三、家里只剩女將和童子軍,士氣低落。上述男人離家才能養家的問題,不僅僅是這一代孩子心里的痛,更是幾代人永久抹不去的烙印。不管是奶奶還是姥姥幫忙帶孩子,如果年齡不是太大的,她們的老伴基本還在工作崗位。于是,我見到大多數孩子家是這樣的,奶奶或者姥姥只身一人來到兒女的家里幫忙照料孫兒,于是家里只有女人和孩子。每逢孩子幼兒園的小朋友們聚到一家,那家永遠是兩個女人忙碌的身影。倒不是爸爸們都去了異地打工,而是靠老媽和老婆料理家務的男人太多了!他們太容易在家庭生活中把自己置于局外人的境地,可能真的不擅長也不乏逃避的心態作祟。在共同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母女或許交流會多一些,婆媳一般就少得多。平淡無奇的生活沒有一絲驚喜和新鮮感,對于孩子的成長是否有利真的無從說起。想想也是,沒有血緣關系和感情基礎,甚至不甚了解的兩個女人被安放在同一個屋檐下,幾十年的代購,各自生活環境的迥異,想讓她們互相傾訴、侃侃而談似乎也太強人所難。再加上一個需要兩人苦口婆心不斷教導的小淘氣包,恐怕能用做生活調劑的事情也不會太多。孩子的父親閑下來聽一聽她們各自的嘮叨,那感覺恐怕跟看電視里別人家的婆媳鬧劇的那種無關痛癢分別不大吧。沒時間了就去忙自己的事業,至于忙出了什么成果,能負擔多少家用就不得而知了。何況,對于渴望陪伴的家人來說也無暇去在意這些吧。
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我忍不住在心里質疑這些不能在孩子身邊或者即便在孩子身邊也無暇照料家庭的父親。我開始懷疑人性的自私和懦弱是否足以震懾他們,讓他們在壓力和困難面前退縮,也不想用任何冠冕堂皇的借口來掩蓋他們在生活面前丟盔棄甲、落荒而逃的事實。想想看,我們這些吃瓜群眾為什么會面對公眾人物出軌的新聞頻頻爆出?我想,并不是所有悲劇都源于他們不愛家,也并不是他們忘了家。我質疑的是,在這個對女性要求日益嚴苛的社會,爸爸們是否足夠勇敢有擔當?是否足夠愛家里和妻兒還是愛自己更多一些?是否披著為家奔波的外衣,把家一手推給同樣壓力巨大的妻子?生活的雞零狗碎對一個人的消磨不亞于工作過程中需要吹毛求疵才能完成的項目,況且“媽媽”這個崗位要求全年無休。婆媳相處之道,其復雜程度也不亞于任何一段職場中人際關系。家庭角色扮演好了,沒有獎勵也絕不會有升遷但又必須死心塌地、殫精竭慮地付出;一旦安排好的人設偏離軌道,對于家庭就是一場災難,請問到底是誰之過?男人啊,你還打算繼續像個路人一樣來心安理得地欣賞這出生活大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