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的這本書,我看過三遍。第一遍是在高中的時候,當成青春期性啟蒙小黃書,偷偷地看,重點翻閱了其中的帶顏色部分。第二遍是在大學畢業以后,當成暢銷書看,還做了筆記,有一些感覺,想抓又抓不住,仿佛云霧繚繞,無跡可尋,看了一半就放棄了。最近看第三遍,才算是真正地看完了。這書根本不該歸為流行暢銷類,因為不會有多少人看得懂。
看完之后,照例去翻了翻豆瓣,意料之中的,有質量的書評寥寥無幾。即使是頂在最前面的長篇書評,也感覺淺嘗輒止。這也正是我堅持寫書評的原因。那些艱澀隱晦、復雜難懂的文學作品,是需要解讀的。看完書不解讀,就好比美食當前,看一看、聞一聞、舔一舔,就算享用過了,暴殄天物,莫過于此。《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大多數人都聽過,(當小黃書)看過的也不少,但能記住內容的很少,正是因為缺少了咀嚼和消化美食的步驟。
不過這種類型的書,確實是很難下口的。第一個挑戰,在于概念的模糊性。中式教育的模式,是對概念死記硬背,最好有字典式的明確注解。因此一旦當概念呈現朦朧的狀態,或是有動態轉換的可能性時,很多讀者便會產生暈眩感。第二個挑戰,在于大量的隱喻。對隱喻的理解,不同于初高中閱讀理解時的牽強附會。隱喻自有其一套能自洽的邏輯,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強迫自己深入的思考,才能摸到其中門徑。第三個挑戰,在于對不同理念和價值觀的包容性。讀書是進入不同世界的方式,當其他世界和自己原本的世界不同時,很多讀者內心會自然地產生抵觸感。如何克制這種抵觸感,用開放的視角,去感受不同世界對于自己原本狹隘價值觀的沖擊,才能享受到讀書真正的樂趣所在。
這也是我為什么一直對速讀、拆書不感冒的原因。當我們沉浸在致用類書籍的功利性中,習慣死記硬背的記憶模式和初級的歸納總結時,對概念的模糊性和隱喻的理解能力,都將不斷地退化,更不會有機會通過讀書進入新的不同的世界。那些傳世的經典作品,將永遠存在于遙不可及的平行宇宙中。
習慣性吐槽完畢,開始正題。
-1-
昆德拉對于輕和重的思考,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里,貫穿始終。
輕和重的概念,具有典型的多重性和動態的特點,且和人物主體的存在緊密相連。對于書中的四大主角而言,輕、重的表現形式和意義都大不相同,并沒有一個普適的解釋或僵化的定義可以套用其上。
昆德拉在書的開頭給出的態度——輕是指沒有負擔,飛離大地,遠離真實的生活,運動自由但毫無意義;重是指負擔沉重但生活充實,貼近大地,趨近真切和實在——看似對輕和重下了定義,同時作出了傾向性的優劣對比,實際只是拋磚引玉,遠非結論。輕和重,必須要基于不同的人物主體,同時用動態變換的視角來討論,才有意義。
以下是四大主角之間的人物關系圖。
很簡單的兩對情侶,通過托馬斯和薩賓娜的情人關系聯結在一起。先從主角托馬斯和特麗莎說起。
-2- 托馬斯
托馬斯毫無疑問會被作為“輕”的代表,他周旋于各式女人之中,他和女人之間不成文的性友誼合同,使他與愛情無涉,游離于責任和承諾的沉重之外。
對于托馬斯而言,靈與肉是分離的。同女人做愛,和同女人睡覺的感情,是互不相關的,甚至是相互對立的——同女人做愛,只是性交的欲望,對象可以是不同的女人,和愛情無關;同女人睡覺,則限于對一個女人的欲求,這是愛情所帶來的。相對而言,前者為“輕”,后者為“重”。托馬斯的矛盾之處,在于他既習慣于“輕”的狀態,又會在“重”里感受到更多的愉悅,他在做愛之后總是會有希望一個人獨處的強烈欲望(對做愛對象的厭倦),同時他也承認,做愛遠遠不具有事后睡在一起時的愉悅。可是“重”的愉悅并無法讓他放棄“輕”的習慣,雖然在每次見情婦的時候都覺得乏味(比不上“重”的愉悅),但一天沒見,又會著急想著和她們聯系(“輕”的習慣)。
在“輕”與“重”的糾纏中矛盾掙扎的托馬斯,遇到了特麗莎。特麗莎帶給他的,是從“輕”到“重”的轉變的嘗試。這種轉變,來自于“同情”。同情是托馬斯的命運(或禍根)——
沒有什么比同情更“沉重”的了。一個人的痛苦遠不及對痛苦的同情那樣沉重,而且對某些人來說,他們的想象會強化痛苦,他們百次重復回蕩的想象更使痛苦無邊無涯。
在遇到特麗莎之前,托馬斯對同情是完全免疫的。昆德拉在書中反復地強調,特麗莎是個被放在樹脂涂覆的草籃里順水漂來的孩子。孩子的極弱形象,讓托馬斯不可抑制地產生了同情。他的生活,雖然還無法斷絕和情婦們的關系,但由“輕”至“重”的趨勢,就此確定。他的余生,一直在特麗莎的妒嫉,和傷心的夢囈中度過,他感受到了“重”的雙面性,負擔和愉悅,如影隨形。
但托馬斯的故事,絕非表面所見的從“輕”到“重”這么簡單。在閱讀此書時,一定要注意:昆德拉筆下的“輕重”,都具有多重含義,且時刻在變換。比如托馬斯長期和不同情婦的濫交,第一感確實是“輕”,但濫交的原因呢?托馬斯并非迷戀女人的外表,他迷戀的,是每個女人身上不可猜想的部分。他并非迷戀和女人做愛時的生理性快感,他迷戀的,是每個女人做愛時和他人不同的百萬分之一部分。所以,昆德拉告訴我們,托馬斯不斷找尋不同女人的原因,并非單純求取快樂的欲望,而是一種類似于用手術刀把世界外延切開一般的,征服世界的決心。快樂的欲望,是“輕”;征服世界的決心,是一種“非如此不可”的自我強迫,這就是“重”了。因此我們前面從托馬斯濫交的表面上所看到的“輕”,在了解他濫交的原因后,就發現其本質,實際是“重”。
托馬斯對這種“重”,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一直在和內心的“非如此不可”對抗——
“他懷有一種深切的欲望,去追尋巴門尼德的精神。”
他希望把重變成輕。可是他和情婦們的關系,表象的“輕”,一直把他桎梏在“重”的范圍內。因此當特麗莎靠著多重偶然性,出現在他的生活里時,他找到了對抗“重”的方法。他發現自己不需要揭示特麗莎身上的哪個部分和其它女人不同,在他抓住想象中的解剖刀之前,就和特麗莎做愛了。他感受到了愛情,愛情意味著自由,愛情處于“非如此不可”的規則之外。因此,對托馬斯而言,特麗莎是他生命中所有“非如此不可”的對立面,也是他將“重”轉化為“輕”的希望所在。
如果非要從讀書中收獲一些對日常俗事的感悟的話,我們可以思考,快樂究竟從何而來?是功利的目標、生活的責任所帶來的“重”(每天上班時的工作),還是在這些“非如此不可”范圍之外的“輕”(每天下班之后沒有工作、沒有壓力的)?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答案,記得昆德拉告訴我們的,輕重是個相對的概念,也是個會隨時轉換的概念,輕中有重,重中有輕。
-3- 特麗莎
對于特麗莎而言,“輕”和“重”沒有那么復雜,她一直掙扎在“重”的狀態中。
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于,隨便抓出一個點來,其深度也能超過那些用一整本書來講一個觀點的所謂暢銷書。比如家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特麗莎一直生活在母親的陰影里。她的母親在經歷了感情婚姻生活的悲劇之后,拋棄了青春和美麗,尊嚴和廉恥,并強制要求特麗莎,要以和她一樣的丑陋姿勢,不堪地生活。特麗莎甚至連鎖上自己浴室門的權力都沒有。她對解放的渴望,和對自己權力的堅持,在母親看來,甚至比她丈夫調戲特麗莎更令人討厭。在此處,昆德拉以夢境作為隱喻。在特麗莎噩夢的開頭——
所有的女人都得唱!她們不僅僅身體一致,一致得卑微下賤;不僅僅身體象沒有靈魂的機械裝置,彼此呼應共鳴――而且她們在為此狂歡!
對“同一性”的恐怖感,來自于被母親所剝奪的隱私和自由(還有更深一層的隱喻,指向以同一性為目標的政治邪惡,后文再講)。她一直希望逃離母親的世界。可是當她真的離開了母親,來到托馬斯身邊時,她并沒有擺脫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她對托馬斯情婦的厭惡,并非一般人對待不忠的憤怒,或是對其他女人分享自己男人的愛的妒嫉,而是一直如夢魘般糾纏著她的“同一性”——
吻她們一個樣,撫摸她們一個樣,對待特麗莎以及她們的身體絕對無所區分。
她排斥的是托馬斯對她和對其他情婦的等量齊觀。她悲哀地發現,同一性一直在她的生命中繼續,母親的陰影無處不在,她永遠也當不了自己的主人。
一直沒有隱私空間的特麗莎,在無奈之下只能把自己從內到外地封閉起來。內在部分,她的靈魂隱藏在身體內的底層;外在部分,她一直把裸體當成恥辱的象征(裸體也代表著同一性)。但特麗莎并不會向往死亡,因為死亡代表的是更絕對的同一,死亡會帶給她更大的恐懼。剩下的選擇,只有反抗。她曾離開托馬斯,希望毀掉和他在一起的七年的生活。她也曾和陌生男性出軌,這是她最接近反抗成功的一次嘗試。“她興奮地反抗著自己的意志,并感到興奮因此而更加強烈。”她被禁錮在體內深處的靈魂破殼而出,注視著背叛靈魂的肉體,她在背叛中,感受到了久違的“輕”。然而,當她做愛結束,去蹲坑大便時,“一種極大的悲傷和孤獨征服了她” ,她又感到了裸體的巨大恥辱感。短暫的背叛,帶來的短暫的“輕”,被她生命中根深蒂固的“重”,毫不留情地吞噬。
在特麗莎和托馬斯之間,重和輕的關系,也正是強與弱的關系。在特麗莎看來,他們的愛,是不對稱的畸形建筑。一直以來,僅僅靠著她絕對的忠誠在苦苦支撐。她對托馬斯的不忠感到虛弱、無能、暈眩、搖搖欲墜,她希望學會輕松,實際卻成了對方的負擔。不忠的托馬斯,是強大而“輕”的;而她自己,是軟弱而“重”的。她一直都沒有意識到,托馬斯“輕”的表象之下,對她深沉的愛,所導致的“重”的變化,“她總是隱秘地責怪托馬斯愛她愛得不夠”,其實只是她不夠了解他。一直到托馬斯生命的最后一刻,特麗莎才意識到,世人對于強弱的常識(強是罪犯,弱是受害者),在她倆的關系中,恰恰相反——
“她的軟弱是侵略性的,一直迫使他投降,直到最后完全喪失強力,變成了一只她懷中的兔子。”
兔子,“意味著喪失所有的力量,意味著比任何人都虛弱。”托馬斯的死亡,終于讓特麗莎看清了真相,原來她一直都不夠了解他。
再一次,昆德拉通過描寫強弱的關系,向我們展示了概念的多重性和動態變換的特點。不要被表象迷惑,不要急著下定論。用一顆開放的心,去感受文字,感受文學。
下一篇,講薩賓娜和弗蘭茨,也是很值得玩味的一對。
至于“永劫循環”、媚俗的政治等等昆德拉在書中展示的其它重要思想,見后文(本書評共三篇):
文 | 樂之讀
寫有深度的書評 | 開有思想的書單
“讀書是為了體驗不同的世界,那是非常愉快的事情。能通過讀書進入其他世界,這是最讓我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