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看別人寫的書評,感覺書評人都很NB,難以望其項背,一本厚厚的艱澀難懂的書,咋就那么輕松的提煉出精髓來,并且用自己的語言呈現出一篇優美舒暢的文字,令人心曠神怡,不免對書評人眼光的精準獨到、思想的寬廣深邃高山仰止。
看的書評多了,漸漸也有一些心得,書評那層神秘的面紗滑落凡塵,對書評人原始的崇拜冷靜了許多,原來書評并非高大上的,也可以人人為之,只要把握好角度,設定好主題,以思考做舟,以勇氣為帆,便能駛向書中描繪的黃金海岸,當然前提是書要讀懂讀通。
原以為書評必須對整書的內容和思想進行梳理、分析,凝煉出干貨來,才能繼而評判書的好壞,或者傳承原書所傳播的能量,這樣的話,寫書評之前就必須認真看書,不能錯過任何細節,稍有疏漏便喪失了全局感。腦子笨一點的,看一遍肯定不夠,需要三遍四遍,甚至十幾遍才敢下筆,畢竟在讀者眼里,書的內容、思想是見仁見智的,書評人不是作者,只能通過原書揣摩作者的真實意圖,猜測作者在字里行間設置的陷阱和打下的埋伏,作者還可能含糊其辭,故意留下一些模糊的觀點,目的就是讓讀者思考。如此一來,寫書評就很困難、很傷神,你不是在總結歸納,不是模仿,而是創造,創造你自己的理解,創造你自己的領悟和思想,盡管有原書作為藍本,一切都是圍繞原書來寫,但是語言的風格、內容的深度、描述的方式可以大相徑庭,我覺得最好的書評是那種脫離了原著也一樣可以當做獨立的文章來讀的書評。但無論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寫出讓所有讀者都認可的書評,說到底書評只是書評人個人的見解,寫出來只是為大家提供參考,是萬花叢中的一朵普普通通的花,而不是鶴立雞群的存在,認不認同,就看其他讀者思考的結果是否與你茍同了。
其實,書評可以很簡單,無須浩渺的評價全書,那樣的話會很累、很難寫,會提高書評的門檻,把大眾隔絕在書評之外。書中的每個角落,只要你認為有意思、有意義、有閃光點,都可以拿出來寫讀后感,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思考,發出自己的聲音。書籍本就是思想的播灑,呈輻射狀,將作者的人生感悟站點式的傳播,影響是否廣泛取決于受眾的認可程度,這中間有思想火花碰撞的過程,讀者對書的契合成為關鍵,而書評則加速或者延遲書籍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一段話、一個詞匯甚至一個錯別字都能引發吐槽的渴望,是的,書評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吐槽,是針對書中某部分的吐槽,結合自我的人生經歷做一番對比。吐槽是很大眾化的,人人都會,只要你能認真看書,看進去,就一定能欣喜的發現槽點,然后有傾吐的欲望,有張紙有支筆在身邊,寫下來,一篇書評就此誕生。
就好比我們對所處世界的看法,世界無所不有,包羅萬象,如果能夠對整個世界評頭論足、指點江山,那人人都能成為偉大的哲學家,實際上我們只是屁民一個,整個世界就算了,可阻擋不了情緒激昂的時評,既然影響不了整個世界,那么就揪住這個世界的一根汗毛,也能讓世界戰栗一下下。乞丐多了,廁所少了,隨地大小便了,等等,都是我們評論的切入點,以自己的視角演繹世界的多彩,我們不是偉大的人,卻也不是默默無聞的可有可無者,來這個世界走一遭,得留下屬于自己的東西。
書讀過之后,絕不能白讀,寫了書評,寫了讀后感,雖然有點小眾,卻是自己的聲音,是自己的思想、觀點,與別人無關,我們不再是單純的看客,我們也參與其中,拿到了書評俱樂部的通行證。
書的全貌,一下子弄清楚可能是癡心妄想,從小處著手,把書分解開來,化整為零,逐個寫書評,才有可能無限接近原書的意圖。就象偵探查案,線索不多,真相隱藏的很深,不可能一下子查出來,那么就從已知的線索入手,一環扣一環的分解展開,抽絲剝繭地去除隱藏真相的障礙,直到真相呼之欲出。
讀書不是消遣,不是kill time,讀書是為了更理性、更清醒、更睿智,讀書時思考的過程很關鍵,是消化吸收的重要環節,是把原書作者的觀點化為己用的發泡劑,而寫書評能督促思考,使我們沉下心來深挖細究原書中表象之下的真實,那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