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聽的釋放課是對他人期望如何來的。一開始生出期望的時候是從哪里生出來的?是不是從孤單、寂寞、空虛生出來的,我們深層次其實就是孤單寂寞空虛,所以我們才想要寄期望達到完美讓自己不孤單不寂寞不空虛,這就是我們思考生活的方式,這就是思考的模式。所以一開始我們就帶著一個動機,而這個動機就是不孤單不寂寞。試著想想我們一個期望的出現,可能是用在我們父母、愛人、小孩身上,我們知道我們的期望就是從孤單寂寞空虛出發的,當我們期望落空又生出來新的期望,不斷糾結在一起生活更加混亂。在混亂中我們想要解決想要得到方法會讓情況更加混亂。內在的匱乏和不足不斷生出期望,想要更多想要要更好,這個不停止還是會不斷生出問題。所以當期望發生在關系之間,覺察很快就會看到,就會讓我們的關系免于這種重復出現的過程。當有“別人應該怎么對我”的心態時,看上去你是對別人的要求同時你對自己也有一個驅迫,你也會規定自己要做的很好。所以在這個信念底下關系一定是沒有辦法流動的,就會一直制造問題。當有事情發生你升起“對方應該怎么對待我,應該怎么幫我”,但如果對方沒有像你想要的方式做時,你就會很惱火啊!那個人即使在幫你你也會很惱火,因為你覺得對方做的還不夠,你覺得不滿意。當你有這個信念出來的時候,不管對方怎么做你都不會滿意的,而且是沒完沒了的。所以當我們投射自己信念到別人身上時關系就開始破裂了,這個時候沒人有辦法接招的,而且是沒完沒了。所以這時候要回頭檢視自己這個“你應該怎么樣”的模式,其實是來自于你自己曾經受過的傷害,受過的創傷。當我們把自己的匱乏轉為對別人的期望時,問題就會出現。比如覺得老公對自己不夠大方,好像老公大方了才會覺得自己是重要的,這就是提醒自己當生出問題時先要回到自己身上有個了解,先了解自己的信念……
? ? 晚上孩子睡覺時我有帶上耳機重復聽這一課。具體講的內容很多因為腦海有想法沒有太多專注,時不時進大腦幾句。后來快到釋放練習時,我腦子出現畫面是“八九歲時,有一次中午吃飯,我媽沒買菜我手里有三塊錢其實夠買豆角回家燉豆角的,但我們姐倆為了看看我們不買我媽到底買不買,讓我爸教訓我媽,我們就沒買。結果就是白米飯和咸菜,我爸中午下班回來盛了飯說盛菜啊!我說沒有菜,我爸以為我在開玩笑,我說真的沒有菜。那時我就后悔了,后悔自己為什么讓爸爸失望,明明自己有錢卻期望我媽媽去買菜。”其實這個畫面無數次出現在我記憶中,每次我都深深的壓了回去,不去感覺那時的感覺。今天這種感覺重新升起,德芬老師剛好講到做練習時要想著你期待的場景,當期待感受升起時,不是釋放期待而是和它同在,去感受下哪里不舒服,這種不舒服是什么形狀的,什么質地的,什么顏色的。我就感覺自己胃那里堵著東西,是長方形的黑色的。我就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那里。這時重點來了
? ? 當我和德芬老師說第一句“我釋放期待他人改變的能量”時,我下意識說成“我釋放期待我媽媽改變的能量”(原來在白天做練習說的是愛人名字沒什么感覺)每說一句我都感受的到升起的委屈、難過、傷心。老師讓說20遍,剛說到第五遍,我已經泣不成聲,我一邊用袖口抹淚一邊繼續說繼續感受,這時候感覺胃部的黑色大石塊已經消融快不見了,我繼續重復到不知道多少次時,我的眼淚不再流,我又恢復了平靜。渾身輕松,內部沒有淤堵,特別通暢。于是我接著說“我釋放挫敗的能量”回想我爸爸聽說沒菜那一刻的挫敗,我就一直說,后來說了“我釋放憤怒的能量”對我媽媽那刻的憤怒也不見了。最后說“我釋放空虛的能量。”各說了20遍后,我又反復說了一次,覺察內心的輕松好舒服。又一個階段性成長,感恩我的女兒,因為有她讓我有改變的勇氣,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