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到《皮囊》這本書,緣于無意間自南京的誠品書店瞟過。佛語有云凡胎肉體不過是“臭皮囊”,只是修行心性的載體。人身是地水風火“四大假”合成而成,虛幻不實,污穢不凈,不值得貪戀。所以《紅樓夢》里才會批寶玉“縱然生的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所以這本透過皮囊探求人的心性的隨筆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作者蔡崇達是資深媒體人,曾任職于《新周刊》,《三聯生活周刊》和《周末畫報》,巧的是這三本雜志是我學生時代的最愛。
作者雖為80后,然而《皮囊》中的筆觸卻絲毫未有時下大多數年輕作家的油腔滑調,盡顯的是閩南鄉里人家的質樸與溫情。看多了傳奇人物的叱咤風云,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卻更打動人心。全書并不是一個連貫的故事,而是由一個個人物的故事串聯起來。字里行間中,99歲閱盡人生的阿太,逆來順受又堅忍不拔的母親,好強又要面子的中風的父親,自負的天才文展,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厚樸,積毀銷骨的犧牲品張美麗,一個個人物穿梭于那個帶著海風和魚干的腥甜氣息的小鎮的街道,小鎮遠處的青山還圍繞著炊煙裊裊。蔡崇達透過這些人物的皮囊,看到了他們刻在骨子里的故事,看到了小鎮上幾代人的悲歡離合。
硬氣的阿太白發人送黑發人不曾流淚,只為舍得;切菜時砍斷手指也鎮定自若,淡定地告訴曾孫受傷的不過是皮囊,皮囊需要歷練才有價值而非供奉起來不用。小學尚未畢業的母親帶著姐弟倆,一邊照顧偏癱的父親,一邊又執意要拿出全家省吃儉用的前來修葺家里即將拆遷的樓房。面對兒子、丈夫、親戚的質疑,母親無論多么艱難依然堅持這個夢想,只為讓父親與兒子在鄉親面前有臉面,更是為了她和父親的愛情。在兒子眼中一向莽撞粗魯,帶著江湖氣,像“大哥”一樣無所不能的父親,也無法抵御疾病。一場中風將他變得像孩子一樣脆弱,而兒子也體會到了父親對子女,對母親從未表現出的溫情……蔡崇達的文字像電影鏡頭,他的至親鄉鄰們如一個個鮮活的電影形象,既有中國農民典型的淳樸隱忍,又有不可避免的愚昧守舊。蔡崇達作為走出山村落腳北京的大學生,故鄉的一切對他來說陌生而又熟悉。燈紅酒綠的現代都市沖擊著偏遠落后的故土,少年時期的蔡崇達向往著外面世界的精彩。但在經歷父親的去世與母親對于神佛歇斯底里的追求后,蔡崇達卻感悟到只有回歸故鄉,與所愛之人朝夕相伴才能夠讓漂泊的心靈得以寧靜,也體會到當初為何母親執意要修葺即將拆毀的樓房:家里的房子是他的根。即使有一天它拆毀了,只要他回來,他就不會無家可歸。
蔡崇達作為80后的年輕作家,放棄于大城市打拼,選擇歸于平淡的生活,也許為很多同齡人所不解。其實人生在世,生活在哪里,完全取決于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只要內心寧靜而滿足,又何嘗不是一種圓滿呢,何必執著于皮囊的表象是否華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