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時。
清明果,顧名思義是為清明而生的時令食物。在我看來,清明果是為春天而生,它碧碧綠綠的樣子,更像是春天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一個見證。
最近這兩三年的清明節,老媽都會給我們幾個孩子做清明果,照我媽的說法是,以前她都是等著吃就行了,不用做,因為早前的每年清明節都是我姑父早早就操辦了這個事情,不用我媽上手。三年前姑父不帶走一片云彩地走了,于是我媽就很自然地接手了這個事情。因此在我家,清明果是長輩們對小輩們的濃濃愛意,現在又多了一份對姑父的綿綿念思。
三周前,我跟老媽說,今年的清明果我要和她一起做。因此從頭至尾體驗了一回清明果制作的全過程。
在農村,清明果的綠,是從春天里采擷的。距離清明節還有三周,我媽就從自家的園子里採了滿滿一籃子的泥胡菜。泥胡菜,金華土話叫“青”。金華的土話真的是又簡單又直接,簡單直接地把它的顏色就叫成了它。
采摘回來后,老媽仔仔細細地把它們的根剪掉,壞葉子擇凈,然后用流動水清洗若干遍,把它們身上的泥土全部清洗掉。接著把它們放進干凈的桶里,用石灰水浸泡7-10天。用石灰水浸泡,目的有仨,一是去除“青”的青澀味和苦味,二是鎖定“青”的綠色,讓它更翠綠,口感更好,三是使“青”變脆,更容易切碎。
一周后,把用石灰水浸泡脆了的“青”切碎,然后倒進糯米粉,和糯米粉揉和均勻。把揉透的米粉團放置一邊,這時候就到了該準備餡料的時候了。
餡料有兩種,一種是咸口的,一種是甜口的。咸口的餡料,是用豬板油加蔥剁碎而成的,剁碎它需要花點時間,大概要十幾二十分鐘。甜口的則相對簡單,可以把現成的芝麻糖碾碎,也可以直接拿義烏紅糖做餡料。
餡料準備好后,把柔和好的米粉團切成一個個大小合適的劑子,就可以開始包清明果了。包清明果放餡料和包的過程,和包餃子、包湯圓的過程類似,我家的清明果還多了一道程序,把餡料包進劑子里之后,還要再放進一個磨具里壓一下,壓出平整的圓形,而且表面會有圖案,有魚有花,又整齊又好看。
最后就是上鍋蒸了。為防止粘連,蒸板上會放幾片粽葉或者青菜葉,這樣蒸出來的清明果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道,也可以放一層紗布。蒸熟的清明果碧綠碧綠的,很有食欲,你能感受到每一個味蕾都在歡欣雀躍。
如果你也想嘗這一口春天的味道,不妨親自動手做起來,享受把春天裝進清明果的美妙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