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閑來無事,就和基友出來浪啦。吃完飯,我們決定要找個地方消化一下。大腹便便的實在不好看,于是我提議去書店浪一浪,就這么出發啦。
書店離我們兩公里路,不算遠,慢悠悠的去。但是到了,還是滿頭大汗。廣東這天氣都這樣,就喜歡看你滿身大汗的樣子。書店不算太大,好書倒是很多。而且從藝術到邏輯,從市場營銷到人力資源管理,從外國文學到日本經典小說等,門類都挺全的。進書店我們就分開找自己喜歡的書籍了,我喜歡小說,就扎進小說欄里面去了。他對心理學感興趣,就鉆進心理學類目里面。要說啊,平時網上一本一本看評價打分著實不錯,看的好的就可以自己下單買。反倒進了書店,書目太多,反倒不知道要看什么了,一下午時間就全部被“選擇困難癌”給浪費了。
可以從一個人選什么書,看出他一些心理狀態。比如我,我想要看的書有《日本AV影像史》、《失樂園》、版式設計類書、寫作指導類書、各科目指導類書。前面兩本有關兩性,兩性對我是個盲點,我有強烈的好奇心,想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版式設計類書,因為正在研究海報排版,所以需要這些類目的書作指導;寫作指導類書,正在研究如何提高寫作水平,讓語言不拖沓;各科目指導類書,想對世界了解的更多。這是我自己,所以我了解。
書店像是一個小型的微社會,你可以通過書籍類目,給人群分類。大家缺什么補什么。比如一個人在看市場營銷類的書,那他銷售做的肯定不怎么樣;某人在研究心理學,說話技巧什么的,那他人際交往這塊就不會太好;年齡層次也比較好區分,比如書店有一堆中小學教材輔導,這一塊的人,都是些中小學生;玄幻言情武俠小說這塊,年級也都不超過二十;各科目技術書籍區,也都集中在二三十歲的年齡;佛經法學類的,年級大的人就比較多??磁腼兘∩砝碚摰鹊?,結婚的偏多。當然,還可以看出職業,讀設計類書籍的,不能說他一定是從事設計,但基本不會偏太遠。醫學,法學,地理學,歷史學等也同樣適用。
還有就是書店買書,是什么心理?我一直不是特別明白,就說我吧。我看到這本書不錯,我一定會去網上看看,價格每本都可以10元左右。我的基友則不這么想,他覺得好,現在就買,不用再去網上操作一遍。我是這么想的,如果現在手頭上有書看,就不用著急那三天,如果買三四本可以省下兩頓飯錢了?;褎t覺得麻煩,我倒是糾結了,是真的有那么麻煩嗎?
其他不多逼逼,有時間多看書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