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周五,3:20接女兒放學后去恒溫游泳館游泳,這家游泳館水循環流動,非常干凈,清澈見底,一家人都愛好游泳,前年包了一張會員卡,有空會來這里。
52米長的游泳道,我游了幾個來回,女兒卻斷斷續續,游25米停下來玩會,一個小時的游泳時間過得很快,看見女兒游一會玩一會,覺察到自己大腦里升起了對女兒游泳的評判和要求,立馬攔截住自己的念,當下斷,當下轉,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四肢上繼續游泳。
2.
游泳結束,已經5點鐘了,母女倆一起去沖洗熱水澡,我拿出洗護用品遞給她,女兒說不喜歡這個牌子洗發水,還是喜歡阿道夫的,我沒帶阿道夫洗發水過來呀。女兒很平和地說:那我不洗頭發了,回家后再洗。
如果沒成長之前,我會說教:頭發已經濕了,干嘛非要等到回家再洗?用一次這洗發水不會傷頭發……打著為孩子好、關心她、愛她的名義要求女兒按照我的意愿行事,這不是愛,是要求是掌控。
現在不會,尊重就好,你是你,我是我,我們雖然是母女,但也不一樣。和孩子互動中時刻保持覺察,當看到自己對孩子有要求試圖掌控時,看見,就有了新的選擇。
正所謂:愛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同時,看到一個藏得很深的病毒性信念: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這是真的嗎?當然不是。
只有心理營養足夠的孩子,才不會有偏差行為,才會越來越優秀卓越。
在一段親子關系里,永遠透過孩子的表現來反觀自己的心,當孩子表現不合我意時,內觀,到底是什么束縛、限制了自己?這是需要成長的點。
不要等到孩子可愛了才愛孩子,只有愛才會讓孩子變得可愛。
我想起一句話:“與其說母愛或父愛是天生的,我更愿意相信父母之愛是一種需要努力、進化、被教育而完成的高級感情。”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