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妞一回來,家里的餐桌比我們倆人在家就豐富了一些。
春天的最后一波野蒜,再不吃就老了,有的中間已經起苔了。籃球場旁邊那些,被割草機吞噬了,甚是可惜。趁著午休時間,把南操場的那些搶收回來,回家理好,留著給楊小妞做鍋貼吃,還可以攤雞蛋、炒雞蛋醬。
這孩子打小就不吃有味道的東西,比如蔥姜蒜、蘿卜、新鮮的辣椒等。春天的野菜,馬蘭頭,略有清苦的味,她也是不吃的,唯獨對于這小野蒜是接受的。當媽的惦記著,一定讓孩子也嘗嘗春天的味道。
這些餡兒,包了三十一個餃子,各個體態圓潤。楊先生又在說我餡兒裝得太多,不好熟。自己包,不就圖個餡大好吃嗎?
還剩一點點餡兒,留著做肉末蒸蛋,不浪費。
也學著外面店里的做法,倒的是面漿雞蛋水,想著給鍋貼穿個裙子,好看又好吃。哪成想,面漿水太稠了,呼著,蒸汽不好上來。
眼睛會了,手還沒會。第一次沒經驗,下次再做,快要出鍋時再淋一層薄薄的面漿水或雞蛋液,肯定就OK了。
出鍋前撒點黑芝麻和蔥花點綴一下,顏值有了,味道更好。楊小妞吃得很香。我和楊先生很高興。
早飯吃得清淡,沒炒菜。水果、粉番茄、丑香蕉,來個拼盤,蔬菜水果齊上陣。
蒸雞蛋羹,又嫩又香。這是楊先生的拿手活,我從來不跟他搶。我性子急,蒸出來的像凍豆腐,有蜂窩眼,又老又硬,不好吃。
醬牛肉,盒馬里買的。配料表干凈,味道也很不錯。
孩子回來,肯定要去看看姥姥姥爺。母親忙活了一桌菜,有葷有素,顏色也好看,關鍵的,是配胃口,好吃。
過年時二姨給寄過來的紅燒肉,最后一塊,母親一直留著,單等楊小妞回來做著吃。
新鮮的春筍,也是楊小妞的最愛。母親習慣炒菜出鍋前淋點醋,楊小妞一口就吃出來了。不影響喜歡,照吃不誤。
油炒大蝦,個頭大,新鮮,帶著蝦肉的甜味。
今年偏愛彩椒。
涼拌菜,這是最先光盤的。
吃完陪爸媽走走路,說說話。明顯感覺,爸爸的個子變矮了。
周四晚上逛盒馬生鮮,發現了好幾種春菜。
香椿,這個是見過吃過的。母親的樓下就有香椿樹,不知道現在有沒有發芽。栽在公共綠化地,前后樓,人見人采,每年不管早晚,總能嘗到味道的。
海花菜,第一次見,沒吃過。
金雀花,也是第一次見。看產地,來自云南昆明。
這個就再熟悉不過了。槐花,在故鄉,從小到大,是每年春天必吃的。一心想買點吃吃,奈何,這花干球球的,一點也不新鮮,不水靈。雖然?生鮮物流快速暢達,但跨越了千山萬水的東西,到底不如樹上現采的靈啊。
還有這榆錢,也是小時候故鄉里的春味。
枸杞芽,還有鮮桑葉,產地上海。這個看著就新鮮多了,改天買點嘗嘗。
亦蔬亦果,奶油黃瓜,個頭小,像大青棗。實際就是東北的秋黃瓜(晚黃瓜),就是個頭小點罷了。不過,這個品種,黃瓜味最濃,最香。
楊小妞這次回來,買了點蛋糕,說是食堂里人氣的爆火,排隊買,早早賣空的那種。特地買回來給我們嘗嘗,棗味十足,也不過于甜膩,果然好吃。其實,我和楊先生最高興的,是她的這份心意。趕緊表揚。孩子總是在點滴間慢慢成長成熟的。有時候是我們做大人的太心急了。
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