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總是痛苦的,前陣子搬家收東西的時候發現,不知不覺自己堆積了太多太多沒有用的東西了。比如說保健品,我就累積了十瓶左右。有的有開封過,吃過幾粒,有的沒有開封。看一看保質期,8瓶已過期了,扔掉又覺得可惜,白瞎了我的辛苦錢;留下,又沒有任何用。最終還是舍痛扔掉,也告誡自己以后不要輕易買那么多了。
一、發現問題
我在保健品行業的有過1.5年的工作經歷,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保健的知識。保健品它不是藥物,但是有提前預防的作用,所以從來不排斥購買保健品。一般的保健品一瓶可以吃一個月到半年不等。
我想,沒有耐心把它吃完放到過期的人,不止我一個人吧?
對,不止我一個人。
問題來了:
家里的保健品真的適合服用真嗎?會堅持把一瓶服用完嗎?
我想答案應該是,不一定。胡亂買一通,等到過期了把它扔掉。
二、保健品銷售行業公司銷售和消費者服用現狀
保健品它不是藥物,當真正出現了某種突發癥狀的時候,服用保健品是不會奏效的。但,它就像一劑預防針,能給我們的身體健康提供多一層的保護。
現在保健品的銷售市場推銷其實非常不容易。
1. 對于企業商家
同質化嚴重:市場上的品牌多,如果不是知名的品牌,很難被消費者接受和認可。
門檻高:新品牌的或者知名度不高的保健品公司,想把自己的產品放到藥店里面去銷售,那么他入住是有一定的門檻。作為商家入駐,公司需要交一定的保證金。
成本高:產品免費送到藥店指定的地方,等到一段時間后按照銷售量來結算。公司如果想要自己的產品好賣,得公司自己出活動策劃方案。
公司自己花錢請一個懂賣藥的人在藥店里面作為銷售的指引,讓消費者購買你們公司的產品。一般的保健品保質期是1年或者是兩年。如果產品在藥店里面銷量不好,只有半年保質期時,藥店則不允許你的產品上架。要么把藥品給返回公司,公司自己處理。要么送給藥店,藥店處理。
2. 對于消費者
現在的保健品涵蓋廣,從小孩到老人,各個年齡階段的保健品都有。但凡事走到藥店賣保健品的區域,少不了導購的推銷。
孝順的子女,不僅想讓父母能夠吃好,穿好,還希望父母能夠身體好。買保健品給父母是越來越多子女的選擇。但買的時候一知半解,有聽朋友介紹或者聽藥店里營業人員的介紹和推銷。買回家后也沒有辦法時刻的盯著父母,按時按量的服用。
老人,也想讓自己身體健康,但是有時候判斷力不足,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買一大堆保健品在家,最終分不清哪一種吃多少粒,哪一種吃幾次,哪一種是有什么功效,很難堅持服用。所以,最后有的保健品白白浪費掉。
3.? 總的問題就是
一方面,所服用的保健品不一定真正適合服用者;
另一方面,服用的量模糊,未堅持服用,造成浪費。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考慮,公司只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消費者服用的保健品品種是真正適合他的;
第二,消費者服用的保健品劑量剛剛好,不造成浪費。
即用量和功效剛剛好。
按需取用
三、公司如何做大膽嘗試?
服務類公眾號與自動售賣機智能結合。
自動售賣機放在居住的小區,類似小區豐巢快遞箱和自動售賣相結合。
消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自由選擇服用那種功效的保健品和服用的天數。
公司的服務類公眾號具備哪些功能?
公眾號上會員可以注冊;
可顯示和搜索我公司名下的自動售賣機位置;
可以查詢售賣機里面保健品包含的功效;
機器人客服24小時在線,在為大家服務;
如果自動售賣機里面沒有客戶需要功效的產品,可以向客服提出增設要求;
可以選擇自己需要哪種功效的產品,比如選擇“補鈣”;
然后選擇服用天數,比如說“三天”;
通過定位搜索,到就近的自動售賣機掃碼或者輸入驗證碼取件;
通過移動支付端去支付,或者通過自動售賣機投幣口支付現金;
若未使用微信,也直接可以到就近的自動售賣機上,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比如選擇“降血壓”,服用“7天”,確認之后,在自動售賣機上付款投幣支付。
出來的保健品是按照每天服用的量封裝好,給到客戶。
像散裝的零食,一袋散裝的零食就代表著一天的量,而散裝袋里面拆開后一份就代表一次的量。
每一袋上面還有標簽,貼了注意事項,服用的是飯前還是飯后?每天服用多少次?
公司會有一個大的數據庫,當某一個功效的產品達到了預警數量,會反饋到公司總部后臺,公司總部則派就近的工作人員送件。
客戶有任何的建議和需求或者投訴,也可以通過機器人客服轉向人工客服。
解決了服用品種不當和資源浪費的情況。
四、保健品公司需要的條件
公司首先得有匹配的、過硬的技術,需要有智能化的自動售賣機、機器人客服以及功能完善的服務類公眾號。需要整合最好的供應商。
同時,當這些軟硬件都配置好之后,前期需要去極力的推廣。
保健品,只是萬千產品中的一種。市面上很多產品的銷售方式過于傳統,自己單方面地認為,結合當代出現的新方式,做小小的改變,說不定就會成為新模式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