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起上班,按往常的路線上了十號線,“西局到了,公主墳到了,慈壽寺到了”,擠著擠著就到了地鐵巴溝站。起初我站在不開門的那一側,巴溝車站剛好是換側開門,于是我從幕后走到了臺前,開門之后我成了迎接乘客的第一張面孔。慶幸,只有一位乘客上車,讓了一點位置之后,關門,開車。上車的是一位四五十歲的小哥,上身穿著沖鋒衣,下面是深色長褲。印象中是一個見過的牌子,總之不是地攤貨了,左手拿了一個麻布材質的購物袋。
雖然早高峰的地鐵是絕對不可能摔倒的,但是小哥右手下意識的抓了一下扶手,于是剛好看見他的衣服破了很大的一個洞,起初感覺不修邊幅,后來想一想覺得還有些值得思考或者矯情一下的地方,直到現在覺得這個小哥的衣著更是難能可貴。雖然我明知一定是想多了,但卻忍不住的再往下想。
抗戰內戰年代,我們看見此種衣著應該是司空見慣吧,無論破洞處補丁或者不補都應該引不起我們的注意,當然,私處破洞還是要補的,因為1997年才徹底刪除流氓罪,所以雖然困難,但沒有底線卻是萬萬不能的。到了解放之后,破洞的衣服可能就漸漸淡出視野了,不過我們如果見到也并不會感到意外。發展到今天破洞成為了一種潮流。
相比之下現在的服裝可謂華麗,能把衣服穿壞再扔的少之又少。報刊,雜志,新聞,書刊,還有小編們經常使用“物欲橫流”這四個字。這四個字略顯矯情吧?追求美好生活何錯之有,GDP也是為了美好生活嘛,沒問題!但此時想來,真知灼見的四個字,硬生生的讓各路媒體用到了爛大街的程度。
任何看法都建立在角度的基礎上,從物質的角度來說現在的社會算得上華麗了。精神上呢?就不談信仰了吧,因為我們一直都比較缺乏,所以也無法有個對比。談談以前人做的事兒,和崇尚的事兒。
文人,藝術家,哲學家從來都是時代精神社會的客觀體現,先說近代,可以數數我們知道的文人,首先國字號的Super Star,魯迅,郭沫若(只談才華,不論人品),矛盾,巴金,老舍,曹禺。小學課本中應該都有接觸,對社會的訴求都在各自作品中有所體現。雖然小學的時候其實還讀不懂,只知道魯迅小時候在后院玩的開心。但是不否認他們都堪稱文豪,然后我們可以翻翻二線明星,朱自清,沈從文,張愛玲,徐志摩,錢鐘書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也只能屈居二線。蕭紅,陳忠實,冰心,顧城,阿城,三毛,以上各位三線明星依然都是我們熟悉的名字。當時人民的精神財富可謂是奢侈!雖然當時的教育普及程度并不高,但卻涌現出如此之多的文人。不知道如果他們還都在的話會不會可憐我們這個年代,就像我們同情當時百姓的物質遭遇一樣。如果可以有排名的話,近代前80名之內的文人放在當代都會是國寶,此言可能過之,但依然不能改變我們有大量的文學教授,但是少有文學家的事實。哲學方面更是如此,甚至于世界都是如此,哲學教授不難預見但是哲學家卻不可多得。并不見得是因為我們缺少才華橫溢的同胞,想是因為現在的媒介多,作者多,傳播多,但質量普遍缺乏,他們也很苦惱為什么自己被埋沒在垃圾堆中呢。不難理解現在的人怎么可能會做這樣的事情,從垃圾堆中翻出一粒鉆石然后上交國家。
豐富物質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精神倒退了。但并不否認今日的成就,可算作顧此失彼,或者魚和熊掌不能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