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們有一種這樣的普遍現象,對于生有一種莫名奇妙的認識,認為人生就是這么一回事,即便是生前風風火火,死后也依然是一縷青煙。你也可以這樣認為,正是有了這樣的認識,才會有了許多的淡定,所謂的生之坦然,死亦何懼,應該是這么可意思。
對于生和死的認識,筆者卻有一些不一樣的理解和認識,在這里就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和認識。正如題目中提到的那樣,未知生,焉知死!某個層面上來說,我們對這個世界認識的越多,會發現有更多未知的世界沒有發現,那些沒有發現的世界,要比我們知道的要多的多。
當一個人知道了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事物之后,一般會有三種反應,第一種是希望把那些不知道的事物搞明白;第二種是希望知道的越少越好;第三種則覺得那些不知道的事物與自己無關。
某個層面上來說,這三種反應看成是人生的三個階段,第一種是求知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每一個人對世界都是充滿了好奇,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做事情的動力比較充足。第二種是選擇階段,此時的狀態,就像是一個人到了成熟階段,對一些事物有所取舍,此時的階級應該是進入人生的下半場。第三種階段是進入到了老年狀態,此時的人們已經沒有能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認為那些未知的世界與己無關。
現實生活中,總是能夠看到一些這樣的人在身邊,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朝氣蓬勃,中年之后成了油膩大叔,年老之后開始倚老賣老的對年輕人指手畫腳。如果與這些人聊天,會發現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說出來的道理頭頭是道。可是,再看一下他們的外表,讓人不禁有點心生憐憫之情。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很多的人就是覺得自己什么都懂,當真正讓他們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會發現什么也做不成。他們可能忘記了,說與做始終是兩個概念。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畫面,當一個人在侃侃而談那些人生大道理的時候,殊不知,自己卻把生活過的一地雞毛。
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個人以為,有一些人總是在看別人的時候,能夠隨口給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輪到剖析自己的時候,即使看到了一些問題,也總是能找到一個合理的借口避而不談。習慣于繞過自己而喜歡談論別人的人,他們的人生往往是不怎么樣的,于是乎,在這樣的狀態中走完了一生。
某個角度來看,不是每一個人都認識到自己的人生意義是什么,甚至于有很大一部分人連想都不愿意想自己的人生意義是什么。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人生意義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話,怎么又能夠明白“生”對自己的意義是什么呢?如果連生的意義都搞不明白,還怎么理解死對自己意味著什么呢?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慨,因為看到了有太多的人不知道珍惜寶貴的人生,在盡情的揮灑寶貴人生的時候,絲毫沒有覺察到自己的愚蠢。很多時候的事實真相就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可是在真正要面對的時候,那些事實真相卻不會因為以前的愚蠢而留任何情面。
競技場上有這么一句話,一步看錯,步步看錯,很多人就是這樣,在錯誤的人生中一步步偏離了航向,結果再想回到原來的人生航道,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在人們感嘆人生不如意的時候,是否想過怎么樣逆轉那些不如意,在改變不了一些既成事實的前提下,依然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當下的現狀,這亦是一種解決困境的方式。
現實情況卻不是這樣,有很多人選擇了逃避和躺平,結果也可以想象的到,一些人的人生早早的結束,只是肉體早一天或晚一天的離開這個世界而已。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有些人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他們始終在與自己的命運抗爭。
盲人作家可以用自己對世界的感知,寫出一篇篇催人奮進的文章,那些身殘志堅的運動員,不僅可以在競技賽場上為國爭光,而且還活出嶄新的自己。王德順老人五十歲開始鍛煉腹肌,七十多歲走上T型臺,八十歲仍然在舞臺上揮灑。
在這些鮮活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只有真正明白了活著的意義,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創造出非凡的意義,那些能夠在有生之年創造出非凡意義的人,才更有可能坦然面對將來的死亡。古人就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邁,今天的人們更應該有“奮馬揚蹄時,朝起猶嫌晚”的緊迫感。
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當面對那些失敗和挫折的時候,倘若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來俯看此刻的狀態,會發現那些失敗和挫折不過是一生歷程中的一小段,前面的路還長著呢。未知生,焉知死,只有那些真正看透人生的人,才會笑對人生,從而熱情的擁抱生活,坦然的接受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