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這題目,多符合我的脾性,話不投機半句多,投機的話,隨便咋說都行。劉震云這小說一口氣36萬字啊,嘿,但還挺有意思,也難怪是得過矛盾文學獎的作品,大氣,沉穩,后勁很足。
全書分兩部,《出延津記》與《回延津記》。上部“出延津記”講述的是在二十世紀前期的河南農村,一個孤獨無助的農民———吳摩西(原名楊百順)為了尋找與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記”記述了吳摩西養女巧玲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尋找與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一去一來,延宕百年。
網上評價說,《一句頂一萬句》被稱中國版《百年孤獨》。這評價著實是高,《百年孤獨》我也看過,雖也沒太看懂,但確實是孤獨透了,里面的人物要么把自己鎖在屋里好多年不出門,要么離開家幾十年不回來,還有那老太太,在一棟房子活了一輩子,即使是瞎了,都能讓別人看不出來。這一家人百年里各有各的想法和行動,誰也沒空搭理誰,真的是孤獨得明明白白。
再說《一句頂一萬句》,確實也有那么點孤獨的味道,但中國人向來內斂含蓄,即使是孤獨,旁人看不出,甚至自己有時候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孤獨的。就像楊百順,他喜歡喊喪的羅長禮,家人說他不務正事,他想上學,又被父親用抓鬮陰了,一氣之下離家出走,跟殺豬的當過徒弟,去染坊打雜,去竹社削竹子,在大街上挑水糊口、認了傳教士老詹當師傅,還改了名字楊摩西,之后又去縣政府種菜……經歷過很多人很多事,甚至被寡婦吳香香”娶“回了家,改名吳摩西,但唯一能說的來的卻是吳香香的四、五歲的女兒巧玲??珊萌兆右矝]幾天,還把巧玲弄丟了,找尋很久無果,去了陜西,改名叫羅長利。
在楊百順的一生里,為了生存,讓他干什么都能行,但內心還總是留有那么一塊空地,一開始是給了羅長禮,之后還想找點什么填補,比如隔壁銀匠老高、巧玲,但都落空了,最后家沒了,巧玲也沒了,他又是孤零零一人。
下半部的牛愛國,是丟失的巧玲的兒子,時隔半個多世紀后,也踏上了類似楊百順找妻子的路途,當然也是個孤獨的人,從小爹不疼娘不愛,結婚了和妻子也過不到一起,朋友吧有那么幾個,但再好的朋友,環境不同,人也就漸漸疏遠。母親上了年紀,才愛跟他說話,聊聊以前的事,于是他從山西出走,踏上了尋妻、也是替母親尋根的路,慢慢想通了很多事。
這部小說寫的都是最普通的底層的人的生活,由于所處環境和各自利益的不同,人與人之間,能夠說貼心話、溫暖靈魂的朋友并不多。很多時候你想要敞開心扉,但最后發現自己像個笑話,最終只能把該說的不該說的都留在自己肚子里,獨自上路。
當然了,一部優秀的小說能反映出的思想、觀念當然遠遠不止這些,還是那句話,只有自己讀到的感受才是最有意義的,讀書不正是為了體驗嘛,體驗就是一個重過程的事,愿好書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