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頁十二
選自《心理學家的傾聽術》
P164-165
肩并肩溝通
周末,威爾和15歲的兒子埃文開車去體育用品商店。埃文想在學校組一支射箭隊,威爾帶他去買一些新箭。
和平常的十幾歲孩子一樣,埃文不愛說話,一邊聽著iPod里的音樂,一邊用腳打著拍子。開車買東西的路上,威爾隨意地聊著家里和工作的事兒。他為不久后全家的度假出了幾個主意, 自言自語地說起回家后要烤牛排吃,然后提起了一個總是給別人惹亂子的同事。
威爾說,那家伙真是煩人透頂,每個人都知道他辦事一定會搞砸。然后他隨意地說道: “哎,你覺得你的朋友里頭,誰最有可能以后惹上大亂子?"“什么?”埃文驚訝地說。要回答問題他并不驚訝,可剛才那問題聽上去比平常那種好一點兒。平常他聽到的問題都是“西班牙語的考試成績提高沒有?”“咱們得談談你那橙色頭發的問題。”
“是啊,”威爾繼續說, “我只是想知道,你朋友中間有誰特別喜歡冒險,很容易惹上大麻煩的?更重要的是,為什么你覺得會是他呢?"
埃文沒料到爸爸會征詢自己的意見,他想了想,然后答話了,以極其罕見的合作姿態:“我覺得是杰科,因為他要是一來勁,沒人能擋得住。而且他已經搞砸過好兒回了?!?/p>
“是嗎?”威爾回應道。他忍住了,沒提出不請自來的忠告,而是讓談話繼續下去。
“是啊,有幾回他惹了事兒,給家長關禁閉了。我覺得他和他爸媽關系好不了?!卑N睦^續說。
“哦,要我說,看看你的預言會不會變成現實,這應該挺有意思的。順便說一句,要是他惹了麻煩,你會怎么做呢?”威爾加了一句。
“天啊,我哪知道,”埃文說,他想了一分鐘,“我覺得,既然我是他朋友,我會盡力幫他解決問題,大概也會阻止他別再這么干了?!?/p>
“他有你這個朋友,真幸運?!蓖柨偨Y道。
“嗯,我想我在班里還算不錯吧?!卑N恼f。
威爾用來讓兒子敞開心懷跟他交流的方法,我把它叫做“肩并肩”溝通法。
這個方法基于以下三個事實:
讓人們坐下來聽你教訓很少能管用。因為這會讓他們產生防衛心態。一旦他們開始為自己辯護,就不會把想法對你和盤托出。跟他們肩并肩地同做一件事,你就會降低他們的防備,讓他們坦陳想法。正是因為這個,人質談判專家會盡力讓劫持者答應一起做件事,比如把食品或藥品送進樓里。也正因為這個,比起跟酩酊大醉的政客同床共枕的間諜,老人們在合力建谷倉或“大家縫”聚會(早些時候,美國婦女很少外出工作,無聊時帶上要縫的被子聚在一起邊縫邊閑談,故而得名。現在仍有這種聚會,只是參加者以年長者居多。——譯者注)上打聽出來的消息要機密得多。
提問比說教有用。所以威爾沒有教訓埃文: “別讓朋友把你扯進麻煩里去。”相反,他向埃文提出了問題,讓埃文去想,“誰可能會惹上麻煩,到時我該怎么辦?”換句話說,威爾沒有擺出架子教訓埃文,也沒有說教,而是“肩并肩”地--既指情高上的,也指身體上的-和兒子談話。
當你不去打斷,而是讓一個傾訴引出另一個傾訴的時候,你知道的會更多。因此,威爾沒有使用“誘餌掉包法”,引誘兒子跟自己進行一場以說教結尾的對話(“那你最好別跟杰科一起玩,否則他會讓你也惹上麻煩的"),而是使用了一個談話深化工具(“是嗎”),并且提出第二個問題,讓埃文跟自己分享更多想法。
肩并肩溝通法的這些要素——在共同做事的時候提問,然后用更多問題來使對話深入-它們的威力是如此強大,以至于構成了蘇格拉底提問法的核心。蘇格拉底從來不會告訴別人該如何如何,他只是一邊跟別人散步,一邊提問,直到人們自行找到答案。在這個過程中,他幫助建立起了西方文明。
然而,這個方法不僅僅適合父母或哲學家,它也是走動式管理(managingby walking around)的基礎,這個管理技巧已經被人們使用了幾十年。這個出色的工具能達到兩個目的:發現自己管轄的區域里真正發生了什么事情,并且和同事們建立起親密的情誼。
肩并肩溝通法使用起來很簡單:跟對方一起做一件事(最好是你能幫上忙的,但就算一起吃午飯也不錯),然后用預先設計的問題,探詢對方在做什么、想什么、有什么感受。
P109-110
多年前,Dialexis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戴夫·希巴德(Dave Hibbard) 教了我一個特別有用的方法。如果你被某個喜歡說“這事做不到”的人弄得動彈不得,那這個方法能幫你扭轉局勢。他管這個方法叫做“不可能問題",可我喜歡叫它"踢走但是"。
這個方法適用于以下情形:對方的態度介乎“抗拒”和“肯聽”之間,但是還沒準備好去想該怎么做。一般來說,此人的心理在害怕(這想法挺嚇人的,它肯定干不成,還會毀了我)和淡漠(或許這是個好主意,可聽上去,要花費我太多精力)之間搖擺。如果你夠幸運,對方或許會閃過一絲興趣(嗯?這能成嗎?誰知道哇。),可是,如果你不去推動,這事永遠成不了。而這個強大的推動力,就是“不可能問題”。
請看下面的例子:
你:如果說有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做到的話,就會對你的成功有極大的幫助,這事是什么呢?
對方:要是我能夠做成*****的話,就好了。但這是不可能的。
你:我明白了。怎么做就可以把它變成可能呢?
就是這樣,只需要兩個簡單的問題: "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是什么?"“怎樣做就可以把它變成可能呢?”
為什么這兩個問題如此有威力?因為它們讓一個人的心態從防衛和封閉的狀態(或是自私和找理由)轉到開放和思考狀態。它們還讓對方把你的愿景想象成現實,并且開展戰略性的思考:如何才能接近那個現實。
「I,重述知識」(必選)
打破對方的防御心理,拆頁中有兩種做法,請梳理操作要領。
兩步VS兩問
肩并肩兩步溝通法
用提問的方法代替說教,站在和對方同等的角度,詢問預定的問題,過程中拋開價值評判和建議,可以讓談話的效果產生1+1>2的效果。我們可以這樣操作:
1. 計劃和對方做同一件事情,共同工作的,即使是吃一頓飯也可以。
2. 設計預定的問題,設想你們談話的內容,設計一些引導的問題,比如:“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呢”,“為什么會這樣想?”“當時你的感受是什么?”?
“不可能”兩問
適用邊界是“對方的態度介乎“抗拒”和“肯聽”之間,但是還沒準備好去想該怎么做,你需要加把勁,給一點外力推動。這兩個問題可以快速讓一個人的心態從猶豫中轉到開發和行動前的思考,猶如開戰時的戰鼓,迅速把人帶入到具體的情景中,開始思考如何接近現實。兩個問題是:
1. "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是什么?"? 幫助對方把關注點放在事情上,擺脫人的因素影響,提高決策力。
2.“怎樣做就可以把它變成可能呢?”促進對方行動,思考可操作的步驟,產生行動的能量。還可以進一步提問“為了達成目標,當前我能第一小步是什么?”
「A1,激活經驗」(必選)
曾經有一次,你特別期待與愛人多溝通,然而他不太愿意說,你采用了“肩并肩”的方式進行交流。請描述這件事的經過。
如果與愛人沒有這樣的事情,可以拓展到和孩子談他的學習,和下屬談完成的不好的工作,和領導談你想獲得的支持。
如果以上都沒有,那么你可以選擇“踢走但是”的方法,回想一個和拆頁中例子相似的經歷。
和老公談談他與父親的關系
老公和他父親一直很淡,很少交流,偶爾討論到某個話題,雙方各執一詞,互不聽從。我婆婆說,當年公公不想要第二個孩子(我老公),是我婆婆堅持生下來,在老公的成長過程當中,幾乎沒得到父親的關愛,相反冷漠更多一些,這么多年婆婆過的很辛苦,老公對公公心中也有抱怨。? 在我們的孩子教育過程中,我越來越多的感受到這種關系影響到老公和孩子的親子關系,而且很難去更正,每當我談及老公和他父親的關系時,他總是一帶而過。恰巧去年公公生病,也不愿意去醫院,認為醫院的人會害他,全家都不安穩。我決心和老公深度溝通一下,當時我還沒有學過肩并肩的溝通法,開車回老家的途中,我們聊起來
我:你爸生了病,不愿意去醫院,是不是有什么心結???
老公:他這一輩子總覺得別人都在害他,誰都不相信!
我:他那個年代的人,經歷過很多事情,而且年輕的時候被人陷害,難免會這樣。
老公:哎,一輩子也走不出來。
我:所以也影響到你,你媽媽和你姐姐,幾乎沒盡到丈夫和父親的責任。
老公沉默了,說:“他也老了”。
我:是啊,人老了,思想也會變的。這兩年感覺好一些。要不你抽空帶他去北京再逛一圈吧(公公年輕的時候去過,一直還想去, 嘴上又說不去), 你說呢?
老公:是比以前好多了, 這次我先送他去醫院檢查一下,然后去北京。
后來,在去北京的路上,他們父子談論了很多,公公覺得自己沒有照顧過孩子,所以也不花我們的錢,也不想去醫院,想把積蓄省下來留給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