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音師》講了一位音樂家為了誠心錘煉藝術,帶隱形眼鏡裝盲人,隔絕外界的干擾。但因為一個女孩的出現,讓他產生了動搖,他摘了隱形眼鏡,看清了女孩的臉并替女孩家里的店打工,兼職鋼琴家,兩人還一起滾了床單。因為表演,他被地產商看中,邀請前往豪宅演奏為他們的結婚紀念日慶祝。可音樂家到了地產商家,發現女主人偷情弒夫,自己嚇得魂飛魄散,只能徉作鎮定地演奏,演奏完畢后逃跑。本來想去警局舉報的他發現兇手情夫卻是警局局長。自己裝瞎的事件被人看出端倪,后來女主人經過試探,發現男子秘密,并把他害成瞎子。這還不算完,警局情夫還打算謀殺他,音樂家只能出逃,被醫生一行人救起。醫生從事人體器官的買賣生意,本來想把音樂家廢了賣錢。但男主角靈機一動,跟醫生們協商敲詐地產商的遺孀和警局警長,計劃出了變故,四人組犧牲一人,但男主角和醫生利用非法交易,懲戒了地產商夫人。音樂家恢復了光明,順利到歐洲深造。并遇到了之前心愛的女生,但他卻編造了這段經歷,謊稱自己瞎了不舍得傷害別人,在女孩面前營造光偉正的形象。
影片的節奏很快,貫徹炸彈理論,形容為桌子下有個炸彈,但沒人知道這個炸彈什么時候爆炸,從而牽動人們的關注。而在影片中這個炸彈就是男主角的盲人身份,觀眾會帶入主人視角替男主角擔心什么時候被揭穿而提心吊膽,影片中光是測試男主角視力的斗法就有四段了。當然這不夠支撐影片兩個多鐘的容量。所以在男主角真的瞎了之后,觀眾的焦點被帶到男主角的復仇,和人們之間利益相互爭斗的斗智模式。
影片在敘事中反轉極多,將未發生的假設事件表現出來,然后再推翻。需要大家鑒別真偽,類似的例子可以參考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而在人性上也沒有也沒有絕對的兩級好壞,大家都是純粹的利益驅動。所以沒有誰是穩定一個陣營,大家為了自己的利益需求,各行其是,謊話連篇。唯一好心的老太太還被惡意謀殺,不得感慨地獄空蕩蕩。
那導演為了讓我們帶入主角,牽動大家擔心露餡的心緒,用了哪些技巧呢?
鏡頭上會表現出男主角的第一視角,讓我們增強代入感。這是一種技巧。
凸顯細節,透露他不是盲人的事實,生活的細節不會說謊。所以安排在男主角家的戲碼很是精彩,對于家居物件的選擇擺放都很考驗導演的心思。比如眼罩、隱形眼鏡都會暴露他的身份。
設置敵人,只有敵人的出現挑戰,才能讓矛盾尖銳起來。兩人在測試中也是演技的比拼博弈,男主角面對一次次的挑戰,也將牽動我們的不安焦躁。鬼面具設計這一幕很荒誕,發生在地產商夫人讓男主角轉身去倒咖啡時,打算嚇他一跳,測試視力的惡作劇。帶有黑色幽默的氣息,夾雜恐懼和惡搞,也嚇到了觀眾我們。
設計意外,敵人是針對前來,目的性明顯。但意外就有點惡趣味了,比如鳥糞,還有小孩的偷拍男主角做料理的視頻。這些都是意外事件,但對男主角的潛伏身份也帶來不小的考驗。
承認影片為了戲劇轉折,在真實感上是有損失的,但電影某種程度上是觀感大于邏輯的藝術。結果上也十分出彩,一波三折的劇情真的讓人驚嘆。伏筆和細節設計巧妙,劇本是影片最大的賣點。人物上群像鮮活,剝離單一的性格人設,但有自己的心理動機。所以他們的目的也是始終如一的,并不會因為個人情景的波動而變動。女主人就是想搞死別人,掩蓋自己的殺人事實,而男主角就是為了去倫敦深造,裝瞎這種行為卻成了他的一種心理暗示。
視聽語言的特色在于畫內音(有音源的聲音,區別于后期加的BGM)的使用,利用男主角鋼琴演奏傳達他的情緒,烘托場景氣氛。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男主角在地產商家庭目睹兇殺案后的演奏以及在店內急促不安的表演。
出彩的鏡頭設計:警長妻子發現丈夫出軌后,用槍逼迫警長躲進廁所。此時用破碎的鏡面折射展示婚姻產生了裂痕,妻子開始失控,子彈已經打碎了鏡子,警長面臨生命危險,,警長因為恐懼躲在馬桶上的動作更是滑稽。多樣的情緒和婚姻破裂的形象表達一面鏡子搞定!
如何理解男主角的裝瞎呢?一方面是為了保持專注,克服“誘惑”。但是另一方面,卻是掩蓋了男主角部分的欲望,他體會弱勢群體身份給他帶來的特權。這有個有意思的對比,女孩剛出場是兇巴巴地跟司機理論,但不小心撞到佯裝盲人的男主角,態度馬上180度轉變。雖然表達不夠直白,但的確露出導演的小心思。裝瞎是有謀取個人福利的成分所在,所以哪怕最后明明治好眼睛,男主角卻依然裝瞎行騙。這是不道德的,跟我們看到那些假裝殘疾乞討的乞丐是一個道理。
有些面具帶久了,就成了自己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