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的成長始終游走在舒適區邊緣,只要在舒適區邊緣持續練習,舒適區就會不斷擴大,拉伸區也不斷擴展,原先的困難區也會慢慢變成拉伸區甚至舒適區,所以成長是必然的。
2、距離我們太遠的事物,我們通常無法把握,無論他們是令人痛苦還是令人享受的。
3、做選擇是一件極其消耗的事情。如果沒有與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絕大多數人最終都會被強大的天性支配,去選擇娛樂消遣。(我自己就是這個樣子,做一件對我來說很難的事,決定去做都會花費很長時間,甚至終于開始做了,會感到筋疲力竭。
4、能解釋的現象越多,這個概念就越底層。
5、學會拆解目標,把大目標拆分為小目標,任務就會立即從困難區轉移到拉伸區,這樣就愿意行動了。幾乎所有行動達人都是拆解任務的高手。
6、從舒適區到拉伸區的策略:提煉目標。目標清晰了之后,極度專注也就自然做到了。(我上高三時候就是目標不清晰,很混沌,很想一下子學好一門課,但這根本不可能,我拆解目標的能力在當時很弱,所以就走的踉蹌,節奏不好,也是最后高考沒有考好的一個原因)
7、深度學習是人生為數不多的好出路。
8、出版家王云五是這樣自學英語的:找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讀幾次之后,把它翻譯成中文,一星期之后,再將中文翻譯成英文,翻譯期間絕不查英語原文,翻譯好后再與原文比對,找到自己翻譯的錯誤和不足之處。如此反復練習,王云五積累了扎實的英文功底。
9、現代有太多輕松獲取知識的途徑,聽書、名人線上課等,輕松高效,干貨滿滿,持之以恒,就肯定有成就。但這是一種錯覺。(確實是,絕知此事要躬行,那種自嗨感會提振我們等自信,而自信過了就得意忘形,覺得自己都懂了,但激情褪去后,一切如初,雖然記住了一些別人但觀點,但終歸缺少思考,掌握不住精髓)
10、直面核心困難,努力但進行深度鉆研,生產內容。
11、盲目追求閱讀但速度和數量,讓人產生勤奮但感覺,實際上,這是低水平勤奮,投入越多,損失越大。
12、從知道到做到是一種巨大到進步,這并不容易,當感覺心里能想明白但就是講不出來,寫不動,這就是深度學習但開始。
13、寫閱讀心得就是一種主動學習,相當于把新的知識與已有但知識體系進行縫接,這才是真正但學習。
14、費曼學習法,就是教別人。講不清楚的十有八九沒有完全理解。
15、深度學習的三個步驟:獲取高質量的知識、深度縫接新知識,輸出成果去教授。
16、正確的行動往往是反天性的,覺得舒服的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的結果。
17、一定要盡可能獲取并親自鉆研一手知識。讀書這件事最好不要請人代勞,從長遠看,終歸要自己獲得挖礦的能力。
18、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來自于經驗總結、反思和升華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年齡和經驗。(我自己也是受益良多)
19、深度學習除了能讓我們不再浮躁,能磨練理智,還能帶來諸多好處,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
20、關注深度學習,同時對淺學習保持開放。
21、關聯,是高手們對秘密,也是一種底層能力。深度學習和有效閱讀對三個層次:知道信息點,關聯信息點,行動和改變。
22、通過大量重復動作,大腦中兩個或者多個原本并不關聯對神經元通過反復刺激產生了強關聯。
23、知識對獲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與自己有關聯,以及這種關聯有多充分。但這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或強烈對需求。
24、真正的知識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運用它幫助自己做出正確對判斷和選擇。
25、知識不一定給我們帶來認知能力,而認知能力必然包含有效知識。
26、讀書是為了找觸動點,而坐著的知識體系和框架,又與我何干呢?
27、人的能力是無法跳躍發展對,只能在現有基礎上一點一點往外擴展,而擴展對最佳區域就在舒適區邊緣。
28、不必為學了記不住而焦慮自責,那是別人的知識體系,不是自己的,記不住說明沒有與自己對知識體系接近,暫時放棄不可怕,只要持續學習,不會損失什么。
29、讓新知識與自己已知的內容進行連接,經常輸出的人往往成長的很快,因為他們總是不斷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連接。
30、大腦喜歡確定性,不喜歡不確定性。
31、有及時、持續的正向反饋,是學習效果變得高效的關鍵。
32、讓本能腦和情緒腦不斷的接受強烈的正反饋,愉悅的朝目標狂奔。
33、作品意識、痛苦也是反饋。
34、古典的躍遷理論:打磨作品-到達一個小山的頭部-受到更多關注-移動到一個更大山頭的頭部-借助系統推力-實現人生躍遷。
35、我自己輸出不了好的作品是因為還有障礙,在思路上有一塊沒有打通,那就是文章內容里的邏輯沒有清晰理解內化。這與我自己著急有關系,應該更多關注內容,而不是框架、形式,就和學英語一樣,應該做大量內容輸入,而不是總停在語法上。
36、科學的學習模式:極度專注+主動休息
37、通過調整目標,把任務難度調整到拉伸區范圍內。
38、想讓精力保持高位,就要學會立即停下來,主動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