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跟我說,要不要考慮寫一篇2016年的總結,畢竟這一年可以算人生很重要的拐點,我們離開了青澀的校園全身進入社會,意味著我們要學會獨自處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
人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就有了起點,從而誕生了前進的腳步,而當它踏上曲折而又布滿荊棘的生命之路后,就注定要走出高地深淺,走出一連串的普通與不凡。
我想法有點偏西方化,顯得與中國傳統思想格格不入,渴望成長和獨立。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愿意別人過多干預自己。餓了自己找吃的,渴了自己倒水,冷了自己添衣,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比其他人更了解。經典的一句話:你媽覺得你冷。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只要沒有危害社會和他人都值得尊敬。
我幾個月苦惱于父母不能理解自己人生的選擇,最痛苦的是,父母總是把這些和不孝順牽扯到一起,激發愧疚。我覺得認真聽他們說話,是孝。但完全按父母說的話去生活,那不是孝順,那一定是傻。
他們早就已經看不懂世界了。
父母的眼界和格局,極大的影響孩子的未來。
不是父母不愛子女,而是他們早就看不懂世界了。他們對世界的判斷,對生活的選擇,根本就沒有太多的參考價值。
有句話說,大人吃過的鹽,比我們吃過的飯還多。
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因為只能看到周圍人的生活環境,所以父母生活的經驗、閱歷基本都可以拿來當做下一輩的指路燈。可是現在信息這么發達,會發現他們所經歷的不過是世界極小極小的一部分,遠遠不能支撐未來生活所需。如果一定要找個原因,那就是中國發展異常迅猛,很多人都跟不上思想改變。
今年七月走出學校,當時可以沒目標,覺得世界也就這個樣子,考個公務員安穩過一輩子就可以。但是上了三流的大學,為什么一定要過三流的人生。連國家都提倡創新,中國夢。二十多歲就過上四十多歲的生活,我不甘心。
隧道視野效應:一個人若身處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狹窄的視野。不拓寬心路,很難打開視野。視野不寬,腳下的路也會愈走愈窄。
一個人能走多遠,他將來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眼光有多遠。過去我們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在知識經濟的互聯網時代,眼界才是決定命運的關鍵。
雄鷹翱翔空中,山野湖泊盡收眼底;青蛙囿于深井,只能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雄鷹可以飛越萬里,而青蛙,就只能一輩子待在一口井里,還沾沾自喜。 《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臺詞:“我被關在核桃殼里,卻還把自己當作無限空間之王。?”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不管最后能不能實現,夢想總是要有的。在家長的羽翼下,是不會成長的,有事情不能解決總會找父母,而不是自己想辦法去處理。運用的手段和策略往往可以加強某些能力,畢竟自己的路還是要自己走。
曾經以為自己不會戀愛更別說結婚了。雖說對此還有點小期待,或許覺得自己不夠好有一點自卑。所以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遇事不亂,溫柔待人,思想有深度,工作努力。
努力總是有回報。得到別人的肯定越來越多,評價越來越好。我不是一個靠別人評價來生存的人,聽到夸贊還是有點竊喜。
以前總說自己的擇偶要求不高,但是現在想想一點都不低。對自己和別人過于嚴格,所以也拒絕了幾個人,原因還有一些個人情況因素。
直到遇到這么一個人,她滿足了我所有的期待,懂我每次說的話。每次對話總是可以學新知識、領悟新思想,明天的自己一定與今日不同。之前有人問我有幾分喜歡,我說七分,后來又改口十分。但是也不會一定在一起,畢竟一廂情愿,就要愿賭服輸。
其他,看緣分。
隨著不斷的認識自己、結識很厲害的朋友,對自己固有的沖擊是震撼的。
有的人認為,大學時代,就應該好好學習,努力拿獎學金。獎學金可以抵得上兼職賺到的錢,用獎學金,照樣可以去旅行,可以去找尋詩和遠方。
說實在的,對這個觀點,我不敢茍同。因為這條路,其實是沿襲了中學時代的生活:一味的學習。這就意味著,大學四年里,你的生活,并無絲毫改變。你的能力,也沒有拓展,你鍛煉的,僅僅是書本學習的能力。
因為,你在社團里學習到的東西,將終身受益;你在兼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你的解決方法、你的汗水和淚水,都將變成你經歷的一部分,內化成你自己的東西。有一天,當你死啃書本學到的東西,蛻化到了初中水平,你的經歷,已經藏在了你的氣質里。
櫻櫻在高考結束后問我大學該怎么辦,我說,在保證不掛科的前提下,去參加各種活動,認識不同的人,去兼職。我把我大學想做卻沒有做完的事情全部印在了她的心里。現在她大二,成績還算不錯,兼職經驗多到我驚訝,這還不算學生會和志愿者,她依然做到了。她說雖然很累,但是過的很充實。后來我又給她去減壓,現在獨立、樂觀,已經可以自己處理很多事情。
人生還是需要自己去感悟,去體驗。
經歷越豐富的人,眼界越開闊。我對此深信不疑。
動圖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大學大概會比現在還精彩。對此我現在也遺憾荒廢了四年最好投資自己的時光,甚至感到痛心。還好現在看似也來得及。
剛參加完研究生考試,當天晚上發了一個動態:又度過了一年的圣誕,大概從來不會學習所以該考過的成績每次都沒過,但是又熱衷于學習考試之外的事情,甚至癡迷。從不認為一定要用分數來決定是否掌握一門學問,可是又無法通過別的方法讓別人認可自己。只是希望自己對自己負責就好,不期待新的一年會有特別的驚喜。
我個人是非常不喜歡考試的,如果要按分數來決定人的一生,大概大多數的人會是失敗的。可能有人把我說的當做我考試成績不好的借口,確實我幾乎沒有任何證書,除了駕照。但是我不否認考試的重要性,我享受學習的過程,因為學習給我很多想法和知識。我也經常把學到的運用在生活中,最后的分數是給別人看的。
現在的我非常喜歡看書,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是我不會死板的按照書中的方法和想法去解決現實的問題,畢竟時代不一樣了。我自詡這是我比別人強的地方。
我適應能力很強,換到不同環境總是可以很快很好的融入進去。別人大學畢業后還會迷茫很久,身份轉換還極不適應。我不到一周就完成了想法的轉變,并且在新環境開辟出了自己的小圈子。有時候我都不知道事情會處理的這么簡單。
之前看到一句話,看過的書不一定想的起來講的是什么,但是還是變成了你的血與肉,以氣質這種形式所展現出來。
以上所說的,其實都是我自7月來的感悟,也算不上一年的總結,在我看來前半年的時間基本是在浪費生命,但是也不能歸于毫無意義。我現在做的是想在未來的五年后、十年后,甚至更久想改變人生的時候,要比20歲難上百倍。
我不知道未來生活是怎樣的。
但我希望以后的孩子跟我說,我決定要做什么事的時候,我能聽懂他說的,理解到他,支持到他。比起直接在媽媽肚子中定好的人設,我更希望給刀他的是,他有能力、信心、勇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這也是很多人并沒有從他們父母身上得到的東西。
看到朋友寫的一句話,成功,到底是什么?是部分家長眼中的穩定,比如教師、公務員,還是部分家長眼中的奮斗,比如從基層做起,不斷進步。好像都不是! 我認為的成功,是你在做著自己非常喜歡的事,順帶盈利養活自己,照亮他人。
那天看了一期節目,大概意思是講現在的領域已經沒有界限,必須什么都要會。大量的工作都在交織中形成、完善、合作最后成功的完成某一項任務。很多東西都是表面的,看到的、聽到的,只是外表的光鮮。看似一夜成名,你不知道人家潛伏的研究了多久一個領域,付出了多少你最討厭的努力。
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么,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思想夠活躍,喜歡的領域太多,看起來都很不錯,都很好玩兒。直到自己去嘗試作了,才發現是自己的眼高手低。
昨天學妹問我事業單位和公務員需要看什么。我說我也不清楚,畢竟我也不想考這些。她說一樣,但是又不知道出去干什么。所以趁著還沒畢業,看看書去考個證。而我建議她實習。
剛進社會,什么都不知道的時候,就去應聘,完全不知道工作內容會是什么,要負責什么,絕對不僅僅的跑腿的小勞工,而是你在這個職位必備的技能是什么,你都不知道。看著每一個行業都好光鮮亮麗,金融人士穿著套裝,走在金融街,嘴里談著上億的資產,好像很瀟灑,但是你沒有見他們經常看到凌晨四點的窗外,燈火通明,自己卻在對著電腦做著報表。互聯網創業者在創業大街喝杯咖啡,一個思想就能拿到投資,用著別人的錢,實現著自己的夢想,但是你沒有見到產品做出來沒有辦法打開市場必須死掉的囧態,也沒見他每天2小時睡眠還像打了雞血一樣的病態。金融人士30幾歲開始出現各種毛病,創業者一開始擔心沒有錢,后面擔心錢怎么花,怎么維持運轉,怎么贏利做大,不死掉。
感受最深最大的就是要不斷學習,投資自己是最不會貶值的理財。看到別人把一部分工資都拿去學習并且變化很大。古典先生在《拆掉思維里的墻》講述了兩個案例,A把工資在北京買了房每個月還房貸,B只租房把工資用于學習培訓,五年后B跳槽成了經理,A還是普通職員苦苦還房貸。
非常感恩2016年的經歷,我相信2017年會有更大的改觀,也相信自己不再去著急與成功,而是塌下心來做一些事情,不急于求成,也不慢慢來,不斷的改進吧,松弛有度的改變。結識幾個聊得來的朋友,就是收獲。
2016年,考研失敗,參加了公務員,北漂暫時結束。認識了很多朋友,發生了很多事情。會有人成為我的小幸運。感謝大家還在,我們一起前行。
2017年,我希望大家還在一起,改變自己。
The scenery is always on the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