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各異,可覓其蹤;快樂相似,可求其成。幾十年在人生隧道里痛苦突圍,我自以為摸到了幸福之門。 …… 家父曾是教師,在政治運動中多嘴,遂成“反革命”。我和弟弟的童年就是跟著父母到處流浪:倒賣糧布票、刷油漆、補鞋、賣唱、燒炭、削竹筷、采草藥……雖然顛沛流離,生活艱辛;但父母的庇護讓天真的我不以為苦,反以為樂。
?惟一有點緊張的是經常被打罵。因為我從小體弱,天天遺尿,每天醒來不敢起床,想把床單睡干;母親不懂醫學,總以為我是故意。幼小孩童初識的痛苦只是覺得委屈。 弟弟長得高大漂亮,招人喜歡,是我的好伙伴和保護傘;但十歲時得白血病死了,母親當場暈倒的場景至今仍在眼前。我握著弟弟的小手告別,那種讓人膽怯的涼,我一生都無法忘記。生離死別,讓一個孩子嘗到了失去親人的恍惚和悲痛。
?改革開放后,父親掙了點錢,一家人回到湖南老家定居。父親被打壓一輩子,希望兒子替他爭口氣,對我學業要求很嚴格,脾氣也暴躁。從他身上,我理解了不公平遭遇給人的壓抑。 初一時體檢,說我有血吸蟲,不得不休學治病。后來和一個同學吵架,他嘲笑我無能。為了證明自己,我堅持冬泳;為了磨練意志,越是暴雨越往操場沖。為了洗刷休學導致的留級恥辱,高一學期末,我找校長跳了級。
?雖然十分努力,然而到了高三除語文能拔尖,其余平平;考大學無望。認真思考后我痛下決心降級到高一從頭再來。一個少年,在學業上初嘗了挫折的失意。 重上高一后,我卻突然得了腦膜炎。出院回到學校,連老師和同學的姓名都忘得一干二凈,更不用說讀書。 又休學了。父親給我剃了光頭,讓我穿著短褲天天曬太陽、干農活。那時我就是個傻子,機械般任人拿捏。當然,這種疾病的痛苦,只是一種麻木的印記。
我常想:如果我腦膜炎無法康復,那個湖南鄉下少年,在荊楚蠻荒的原野,在后羿留下的最后一個太陽里,究竟會有什么樣的生命軌跡…… 有一點康復后,我繼續讀書,仍然拼命鍛煉和洗冷水浴;但記憶力太差,成績不好。我的倔強和勤奮吸引了一個女同學的關注,我也如少年維特般愛上了她。
開始的一年多時間,只是寫信跟她談談我的理想和苦悶,根本沒有約會過;但產生的蝴蝶效應就是天天自慰多次,在極度亢奮和疲憊中,感覺自己就像是抱著“風月寶鑒”的賈瑞,對著鏡中影子索取痛苦。 過度的運動后狂喝開水,加上頻繁的自慰,終于把我擊倒了:結核性胸膜炎;從后背抽出來的血水有半痰盂。
再一次休學。病好些去上課,因為抗癆藥雷米封的神經毒性,我的舉止有些反常;女朋友看不慣,對我冷言冷語,我又賭氣棄學。 那一年我二十歲,跟父親說想出遠門,父親同意了。我拿著三百塊錢,直奔北京。在1988年春天的一個中午,我坐在茅盾故居前吃牛肉罐頭,把手割破了,忍不住嚎啕大哭;不是手痛,是難以言表的孤獨。 …… 京城除了給這個湖南青年一點眼界,沒有賜予更多的機會;我又回到湖南家鄉的小城。
?后來的幾十年,我成為教師、公務員、媒體人,在一路狂奔的生活中因愛情經歷了兩次自殺,因車禍撞得昏迷,創業開酒店又破產,從湖南小城輾轉北上廣開始漂泊生活……不論在別人羨慕的時候,還是在別人驚訝的時候,我總是痛苦不堪。努力上進卻無法得到公正回報的憤懣,財富匱乏造成的自卑,婚戀受挫的悲涼,車禍后遺癥的煩悶,生活漂泊的迷惘,諸多現實和理想膠著的沮喪……這些成了我人生隧道的凌亂風景。
?其間,我的好友李尚平,因為反映教師工資拖欠問題接受媒體采訪,隨后不到一個月被不明黑槍殺害;而此案至今懸著。這是2002年“中國十大新聞事件”之一。他喜歡練健美,一身腱子肉,像一匹矯健的野馬,一下子就沒了。 我親手把骨灰放進他家的菜地,突然明白了生命是多么的脆弱;而生之痛苦卻頑強的難以擺脫。
生活于我漸行漸遠;太多的彎路讓我不得不放慢腳步;死亡和新生讓我更加珍惜生命,也促使我開始思考——我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痛苦?怎樣才能最大程度滿足自己的欲望,又不侵犯他人的利益?怎樣才能讓痛苦的人生更有意義? ……
“我不是我,我只是我的研究對象”。 我把自己浸在痛苦中放棄逃生,就是想為自己,也為天下和我一樣的苦人找到終結痛苦的良方。 人為什么來到世界?按米勒的觀點,在光、熱、輻射、酸堿作用下的化學反應產生了蛋白質,隨后進化為各種生命。 人活著有什么意義?從化學的角度說沒有意義!一切塵埃、泥石、細菌、真菌、細胞、植物、動物,本質上都是元素的偶然組合,一切平常和超凡的生命都只是元素的組合過程;40多億年前是泥土,死后還是。
?從生物學角度看,螻蟻和草木,人和畜都是向死而生,抗爭和索取只是生存的自然法則。 生命的本能需要戰勝痛苦,努力生存,爭取更大的進化。人是制造萬物悲劇的元兇,也是生命進化和探索的主角。 從社會學角度看,人作為最高級的動物,為了贏得更大更多的生存空間,在欲望驅使下,破壞并改造著環境,并在其中體驗喜怒哀樂、愛恨情仇。
人在破壞和建設中不斷自我學習和改造,成為目前世界的統治者。但作為個體的人,都很渺小;大多數人無力主宰自己的快樂,始終在欲求中痛苦。 以玄學思維看,就像史鐵生在地壇的輪椅上慨嘆的那樣,生存和死亡、健康和殘疾基本是命運做主,活著只是別無選擇的選擇;人面臨的只有具體而微的生存方法和痛苦煎熬。
?從生理基礎看,痛苦或快樂,根源是神經和大腦的活動。每個人的痛苦和快樂,都與本“我”的神經和大腦的活動息息相關。 我是誰?這個命題,佛家的回答是“無我”。但“無我”是一種無力的自欺和空洞的說教。作為凡人,需要的是有可操作性的路徑。人生苦短,就算“無我”成佛,也浪費了今生。何不盡量讓自己的生命閃光,不枉此生?
?人的一生離不開兩個爐子:一個是生理爐子,一個是心理爐子。生理爐子里有三把柴:生存、性、健康。心理爐子里是四把柴:成長、審美、愛、尊嚴。每個人都想達成欲望和幸福的和諧;但經歷不同,印記不同,選柴也不同。 對于社會整體來說,人都一樣可憐。廣義上,無法定義好人和壞人、君子和小人、英雄和懦夫。人的位置和立場,是在各種沖突和交鋒中形成的,有的是主動的,有的是被動的;一時一地的生理和心理及環境的影響,會讓人的善惡或窒息或萌芽,或超越限度走向反面。
?既要贊美個體力量包括自己的獨特存在,也要理解和寬容人類的卑微;這樣才能戰勝痛苦或終結痛苦。——假想你以上帝之眼俯瞰這個藍色星球上的生命,包括他們中間的那個你;他們熙熙攘攘,他們努力奮斗,他們成功失意,他們痛哭流涕,他們得意忘形……所有得失和所有哀樂,都只是你心中的人生百態,輸贏都只是一瞬……
幾十年的痛苦煉獄,我發現自美的人生態度可以戰勝痛苦,快樂更多,給幸福加分。 自美,是發現自我閃光的手段。——強調并認知自我存在的獨特和獨立性,在自己的王國里自強不息,并醉心其中;面臨挫折也不對自己懷疑和否定,以笑看云起的態度面對一切不幸與歡欣,在“我”的王國里做自己的國王和臣民。理性審視“我”國的國王和臣民,痛苦便成了一個客觀存在并可以解決的問題;而不是揮之不去的陰云。當以自美讓自我發光后,人生就賦予了積極意義。?一個人的自美精神確立之時,他能以一個真正的“我”掌握兩個爐子的規律和選柴的訣竅,不讓痛苦擁堵人生隧道。
最近這些年,我參與了一些學術活動,激發了對幸福學研究的興趣,想厘清“痛苦”與“快樂”“幸福”的關系,并使之理論化。隨著學習和思考的深入,我發現痛苦學或者快樂學涉及的學科非常廣,涉及腦科學、生物、物理、化學、心理學、倫理學、哲學、美學、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 惟其深奧,值得探索;惟其艱難,彌顯珍貴。
我本質上是個常識和思想的侏儒,只是偶然爬上了學習樓梯;和牛頓一樣,我踩著的,仍然是他人的肩膀。給我肩膀的巨人都不在了,但他們的名字我永遠記得,他們是德謨克利特、亞里斯提卜、赫格西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孔子、莊子、伊壁鳩魯、孟德斯鳩、康德、叔本華、弗洛伊德、洛克、榮格、尼采、馬斯洛、羅素等等為了人類的幸福執著探索的哲人。我希望可以像他們一樣,挖掘通向幸福的隧道,在黑暗中尋找光源;即便無人跟隨,也為尋找光明提供一種可能,對曾經像我一樣無助的人提供一點幫助,使他們盡早終結痛苦,得到想要的幸福。
?這本小冊子,是我對痛苦之門的敲擊。大門里還有很多小門,而我敲開的小門背后,究竟有什么樣的藏品,我還需要繼續追問。 我期待,之后有更多更強的敲門者,找到斬斷痛苦的利刃,打開幸福路徑,穿越人生隧道。
點評
苦難,照亮幸福的路
?????? 百川印月,千聲因秋。這本書,是當代哲學界的一本《紅樓夢》,是曹懷宇的理論之光對幸福學荒野的一次關照。2016年的幸福學收成,即使只有這一本書,也是個豐年。
掩卷回味,想起聞一多《唐詩雜論》中的話:靈機既已觸發,弦音也已校準,從此輕攏慢捻,或重挑急抹,信手彈來,都是絕調。 曹懷宇指出的幸福隧道,白紙黑字在,讀者自己看。這里,說點兒感慨。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人與職業之間的緣分,似乎是前生預訂的契約。今生的相愛相許,今生的全部努力,今生的全部意義,好像就是為了某個前生契約的兌現。
似乎是前生冥冥中的約定,曹懷宇的今生今世,這輩子所做的一切,就是在痛苦中追尋幸福,為今天的苦人,為后世的苦人,找到通往幸福的隧道。
想起《約翰福音》中的話:我的國度不屬于這世界,我的使命是為真理作證,我為此而生,也為此而來到世界。
想起泰戈爾的話: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礪,才能練就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奏出世間的絕響。終有一天,你的負擔將變成禮物,你受的苦將照亮你的路。
曹懷宇的生命跨度太大,坎坷經歷太慘,生存處境太卑微,實在不可思議,他為什么癡迷幸福學研究。想起黑格爾《自然哲學》中的話:因果關系在這里失效了。
吃藥后遺癥,曹懷宇神神叨叨的。讀曹懷宇的這本書,也會認為他是個自美狂。 天才與瘋癲,往往是芳鄰。
茨威格《一夜天才》:一支不朽的旋律將振動它那無形的雙翅飛向人類的現代,同時代的人也?很少有一眼就能識出一個人的偉大或一部作品的偉大。
狄更斯《圣誕故事集》:在地球上,沒有一樣東西在開始出現的時候,不被一些人笑得死去活來。 芥川龍之介《侏儒的話》:天才和我們只有一步的間隔。為了理解這一步,我們必須懂得百里路的一半是九十九的超數學。同代常常不明白這一步有千里之遙,而后代人又對這一千里的一步全然不解。同代因此而扼殺天才,后代則又因此而在天才面前焚香。
韓少功《光榮的孤獨者》:孤獨是孤獨者的光榮。孤獨者有一顆遍及天下的大心,因此在更廣闊的世界和更久遠的年代里,必有自己成千上萬真正的親人和朋友。
蘇軾:君子之澤,百世不斬。
莫洛亞:時間是唯一的批評家,它有著無可爭辯的權威:它可以使當時看來是堅實牢靠的榮譽化為泡影,也可以使人們曾經覺得是脆弱的聲望鞏固下來。
人類真正的闡釋者總是享有恒星的命運,需要多年的時光,它的光芒才能被人看到。
謹以普希金《紀念碑》的詩句,為曹懷宇祝福:他為自己豎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紀念碑,芳草不會淹沒后人朝圣他的小徑。
何玉興 2016年4月28日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