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體驗過孤獨,孤獨是一種封閉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絕或受到外界排斥所產生出來的孤伶苦悶的情感。
有統計資料表明、孤獨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心理學家估計隨著社會變得越來越富有,這種對孤獨感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關注將繼續增長。
我有一位朋友叫Lisa, 年級輕輕就在一家外企骨干部門做到了經理職務,是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雖然地位和收入都遠超同齡人,但Lisa過的并不快樂。
有天深夜,她打電話和我說:她感覺好孤獨。雖然是部門領導,但遇到事情正真能傾訴的人幾乎沒有。又因為忙于工作,疏遠了家庭和孩子,得不到家人的理解。
你孤獨嗎,孤獨的時候又會做些什么?唱歌、聚會、喝酒、逛街,以為和大家在一起,人多點就不孤獨了。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當聚會散盡又留你一人時,無盡的寂寞剛下眉頭,又上心頭。
可是,為什么有些人卻能安于孤獨,乃至享受孤獨呢?
28歲的梭羅撇開金錢的羈絆,在距離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自建一個小木屋,自耕自食兩年有余,寫出了《瓦爾登湖》。書中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此書毫不晦澀,清澄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神往了。
孤獨,最重要的不是離群索居,而是獨立思考。 孤獨源于思想的充沛飽滿,是思想自發的精神流浪。
一個真正的孤獨者是最豐富有趣的人,孤獨者并非因為無可奈何、百無聊賴而不得不獨處。 獨處是最佳的讀書時光,我們可以貪婪地飲用智者用一生總結出來的智慧,與他們發生超越時空的精神共振。有時,我們內心某個晦暗的角落會因為一句話而被瞬間照亮;有時,他無聲地說出了我們的想法,他看我們比我們看自己更通透,那一刻,我們感覺到的是一種“理解”的美妙,一種豁然開朗的安寧。
陳果新書《好的孤獨》中,她認為:當你一個人獨處,自我的力量就開始覺醒,內心會變得越來越強大。孤獨讓你與自己對話,內心才是一切的答案。所有復雜會變得簡單,所有空虛會變得充實,所有焦慮會變為平靜,所有脆弱會變為強大。從此再也不會感到迷茫,再也不會為誰受傷。當你最終脫胎換骨,一定會感謝曾經的孤獨。
孤獨是自成世界的一種獨處,孤獨是一種完整的狀態,所以,孤獨者是自成世界、自成體系的人,表現出一種"圓融"的高貴。孤獨是一種狀態,一種圓融的狀態,孤獨者都是思想者。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具有一種可以容納一切的精神狀態。他面對的是真正的自己,人類的許多思想都源于此處。他大多數的時間都在觀察、學習出現的各種客觀事物,并且能夠從中得到無限的刺激和快樂。
孤獨是靈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它沒有聲音卻有思想,沒有外延卻有內涵,孤獨是一種深刻的詮釋,是不能替代的美麗。能從忙碌中解脫勞頓,能在靜夜里獨對心靈,能在晨曦時思考未來,那是一種無法表達的玄妙。
一個真正的孤獨者,不管他處于什么樣的環境他都能讓自己安靜并且自得其樂,哪怕他面對的是生與死。面對孤獨,我們可以:
向孤獨臣服。當我們認識孤獨后,就需要面對它了,我們要學會面對、接受自己一個人的狀態,我們了解這只是生活的一種常態,每個人都會遇到,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沒什么大不了,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我可以接受,每個人都要學著自己長大。
看到孤獨的陽光面。其實孤獨并沒有那么可怕,往往我們只看到它的一面,而忽略了它因此帶給我們的好處。在這個喧鬧的社會,其實已經很難找到能讓自己獨處的機會了,當你發現自己一個人時,笑一笑吧,我們總算有自己獨處的機會了,讓自己的身體放松一下。
享受孤獨。一個人的時候也正是自己和自己心靈對話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在不斷的和大腦對話,你可以更好的審視自我,可以慢慢梳理最近的生活狀態等等。另外,你也可以集中精力更好的思考讓你一直頭疼的事情
專注當下。沒有別人打擾我們才能更加的專注,而當你孤獨時候就是沒有人打擾的時候,所以專注于當下的事情吧,認認真真的去做手頭的事情,不要胡思亂想,收回一切飄蕩的思緒,立足當下,好好的完成當下的事情。
用印在書的封面及封底的一句話,也是作者重點闡述的主題來作為結束語:“孤獨藏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它你就可以脫胎換骨。”我們應當給自己更多獨處的時間,為的是卸下‘面具’,自如生活,如我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