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唯一的客體,物也可以是客體。
作為人來說,永遠不存在完美的客體,因為人有喜怒哀樂。人是有情緒的高級動物。當人在發怒的時候,作為客體,就不再完美了。所以女人更習慣表現出故作優雅,因為女人,是有處女膜的,當處女膜沒有被捅破的之前,單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女人是完美的。所以,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盡管也存在未婚破處,亦或已婚無性等個別現象。但是可以這樣說,未婚女性無論經由多少次的性愛以后,都可以高傲的說自己是處女。因為你無法用食指指著她的頭說:你不是處女,你不完美。
簡言之,未婚女性,她有處女的光環,這樣的光環,迫使她需要繼續保持從小到大一貫的中國女性所獨有的優雅姿態。
這樣講,似乎讀者還不好理解,那必須說到潛意識這個詞了。處女膜的破除,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處女情結的破除,但是,在婚姻的字眼里,未婚女性,始終無法被破除,即使她已經被破了無數次,依然大多數普遍來講,需要時刻警惕保持優雅形象以示處女情結的完美。
由于處于情結的完美衍生而來的則是其他各個方面的完美。
同等比較兩位女性,一位是未婚者,一位是已婚者。后者在大多數時候更容易在公共場合袒露自己的憤怒等消極不良情緒,緣于她認可自己已經不是處女了。
當然,在成年之前,男人和女人也都不完美,生命誕生初期,從狹窄子宮通道經過時,人已經開始慢慢脫離了完美。當出生時的哭聲,就是人經歷的最初不完美的寫照。
而在人與人關系之間,試圖建立完美關系更不可能,原因在于主體與客體之間都不完美,兩個不完美者建立的關系何以完美?難道可以負負得正?也許很多人會認為,吸取對方的好,來彌補自身的壞,以此來更趨于向完美靠攏。那也是不現實的。這又可以用情緒來簡單證明,因為當失去憤怒,抑郁等負面情緒時,人也不完整了,而這樣的不完整,就是不完美。既然人無法脫離壞,又必須保持完整,那么完美客體在人身上就不會存在了。
相對人來說,物更有可能成為完美客體而存在。比如說,科技的進步讓當前我能自如的撥弄手機,寫下這些文字,沒有絲毫偏差和負面情緒出現。那這個手機似乎是完美的客體。
又不如,古人花前月下,古琴彈一首古曲,這景,這琴都堪稱完美。毫無辯駁之由!即使狂風大作,古人依可作書,雨來筆墨香,風來琴聲潤。
敢問?人還需要人這樣的客體來尋找完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