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張照片。
第一張,一個小男孩兒在簇擁的人群中露出詭異如猴子般的笑臉,那笑臉讓人越看越毛骨悚然。
第二張,學生時代的少年,英俊卻同樣讓人感到怪異,因為照片上的他沒有半點活生生人的感覺。
第三張,無法判斷年齡,也是最古怪的一張。那是一張無論你凝視多久,閉上眼睛后都回想不起來任何印象、特征的照片。只是大約的感到照片中有一個男人在某個骯臟的房間一角,他把手伸向火盆烤火,但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仿佛他早已死去卻依然保持著這個姿勢而已。
這三張照片,出自《人間失格》,是主人公葉藏痛苦人生的縮影,也是作者太宰治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就是太宰治的半自傳。也許你還不太了解太宰治吧,他是日本無賴派文學的代表人物,寫過很多部作品,是日本非常著名的作家,不過我只讀過他這一部作品《人間失格》。人間失格的意思是喪失為人的資格,太宰治也是在完成這部作品之后自殺的。
主人公葉藏生性怯懦、敏感,對人類總是有著莫名的恐懼與不安,這使他一直覺得自己像是人間的異類。也因此一直活在緊張不安與痛苦中。故事講述了葉藏極力迎合社會、迎合身邊的人,卻最終失敗的一生。他不斷地用搞笑的方式去討好人類,他說,這是他對人類最后的求愛。葉藏用滑稽、搞笑、玩世不恭這種極端另類的方式生活。同時你看到的也是作者在描述自己的自我放逐。酗酒、女人、藥物讓葉藏也讓作者一步步地走向毀滅。我可以感受到太宰治終生都在與痛苦做決斗,但又總是節節敗退。在《人間失格》的開頭,作者說“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斥著恥辱”,這句話讀來讓人倍感心酸,那是作者一生的反抗,卻又是奇怪的反抗。是的,走出痛苦可以有很多方式,可以不斷地擴展人生寬度,可作者偏偏選擇了毀滅。
《人間失格》讀來有很強的帶入感,有的人說通過這部作品,每個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痛苦,我想這也許是因為痛苦的感覺都是相似的吧。不管因為什么而痛苦,但痛苦帶來的都是難以抵擋的絕望、壓抑甚至是對自己的拒絕。
當我們面對痛苦時,不管是別人的還是自己的,人們常常有兩種觀點態度。一種是理解同情;一種是反對否認。理解的,感同身受,對此抱以極大的同情;反對否認的,認為就那么一點事你就痛苦了? 你就自殺了? 其實都是你太弱。誰沒有痛苦,怎么就你不能活呢?
但是一個人在人生中做了什么樣的選擇,其實與很多因素相關,包括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和個人因素。在這里我特別想指出的是個人因素。個人因素既包括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又有個體的氣質類型,還有個體的認知水平。人們每每一提到此,就會聯想到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即個體的努力程度,和個體的氣質類型。但卻忽略了個體的認知水平。認為一個人失敗了就是不努力,就是性格不好。努力其實是認知外顯出來的行為,真正推動努力行為的是認知。忽略了認知,只盲目的譴責個體的不努力,是不公正的。因為在你看來條條大路通羅馬,可這種寬度是建立在你擁有很多資源的基礎上的,你或者擁有解決問題的物質資源,或者擁有著解決問題的認知資源。而深陷痛苦的人,往往是這兩項資源都缺匱乏的人。尤其是缺乏認知資源的人,他們往往也很難利用周圍的物質資源。
在我實習期間遇到過一個案例。一個七歲的小男孩兒,總是能聽到外祖父跟自己說話,這讓他的母親又恐懼又煩躁,因為他的外祖父已經在半年前去世了,所以他的外祖父是不可能和他說話的。于是他的母親把他帶到診室來。后來相處久了,才知道小男孩兒并沒有聽見外祖父的聲音,他只是恰巧發現只有這樣做時,沉浸在悲傷中的母親才會關注他,他并不知道這樣會傷害他的母親。孩子需要關注,卻無法從沉浸在悲傷中的母親那里獲得。于是我邀請母親也進入到治療中,可那位母親勃然大怒,她說是孩子有問題我才來的,為什么要讓我做治療? 考慮到母親非常不穩定的情緒,也擔心貿然說出事實,對孩子帶來更大的影響,于是安慰她孩子會好的,并向她介紹了咨詢其實是為人提供一種心理支持,然后再次邀請她進入到治療中來。她沒有說什么,但我感到她并不打算這么做。后來我實習期滿就離開了,這個案子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位母親很努力想解決問題,可是她意識不到問題就出在自己的想法上。人,是不會做他認為不重要的改變的。所以如果想讓他們做出改變,就必須先從認知層面動手。只有改變了認知,才可能找到駕馭痛苦的鑰匙!
我們再來看葉藏,他對人類充滿了恐懼和不安,他一生的多數時間都生活在孤獨中。他做了很多努力,只不過那些努力讓他更加痛苦。為什么會這樣? 這固然和他敏感、怯懦的性格有關,和他的家庭環境有關,但卻和他對世界的認知有著更大的相關性。他最后選擇自殺也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失去了做人的資格,所以失去了走出痛苦的信念。
我不是想評價葉藏的死亡,我也不會輕易去評價什么。正如葉藏所說:“我所承受的十分之一拿出來給別人,怕是也會將他壓垮。” 是的,看不到全部,只是浮光掠影地看到了部分就輕易的評價是幼稚的。當我經歷了越來越多的痛苦,才明白在痛苦形成的過程中,常常是天意弄人 。醞釀痛苦的土壤也是復雜的,諸多的因素混在一起相互協同發生影響,有時真的是說不清理還亂啊。所以我們才喜歡把事件單獨抽離出來評價,我們想讓事情變得簡單。簡單的好處就是可以直接用對與錯來評價,然而這本身就是極有問題的。所以我不是要單一的、片面的、粗暴的去評價一個人的痛苦,而是想說在一群亂麻中,抓住認知這個線索解決問題真的比較靠譜。
有些人說高尚的痛苦能讓我們活的深刻,一個人完全沒有痛苦就好嗎?我從不否認人應該有痛苦!我認為有痛苦恰恰說明我們還在不斷追求向上。但我還是認為痛苦沒有深刻和淺薄之分,它就是難受的感覺。深刻的、高尚的,那是對痛苦的原因的判斷。痛苦的原因可以是形形色色的,你也可以為這些原因排出三六九等來。但是一旦我們感到痛苦,那么我們的感覺將相同的,無法抑制的難過。特意說明這點,是希望我們都能夠尊重別人痛苦的感覺。尊重和接納永遠是我們靠近彼此的起點。
至于痛苦的緣起,如果說不清道不明,我覺得也不必非得一探究竟,因為你以為的也未必就是你以為的,那又何必在這個上面苦苦糾纏呢。倒不如把關注的焦點,牢牢的放在如何應對痛苦上。雖然痛苦不分淺薄與深刻,但應對痛苦的方法是有高下之分的。
有些人用死亡結束痛苦。我想那也許是因為他已經喪失了走出痛苦的意愿。對于一個什么都不想要的人,我無法挽留也不想譴責。因為你要譴責他什么呢?譴責他什么都不想要嗎?或許你可以譴責他沒有責任心。但每個人首先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如果他知道自己放棄的是什么,并永不后悔,那我們為什么要對他人的生命指手畫腳呢。
還有些人用不斷調整自己,學會與痛苦共生來實現痛苦的升華。他們在痛苦的陰霾中不斷撲騰,他們信念堅定,認為自己必將超越痛苦,他們都是我的偶像。也只有建立了這樣的信念,你才會主動去審視自己的認知,你才會將目光投向你能夠改變的而非你不能改變的。但神奇的是當你一直去改變你能改變的,有一天你就會發現你不能改變的也在改變。
親愛的,大多時候都是我們的認知在限制我們。所謂的成長,就是不斷地刷新我們的認知,當我們的精神可以指引痛苦,那么曾經的痛苦,就會綻放出迷人的花朵!
文中大量強調了認知卻未對其再深入剖析,是因為認知是個龐大而復雜體系,如果有時間的話我也想就認知單獨再寫。
最后感謝您的閱讀,未來讓我們一起刷新認知,駕馭痛苦吧!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就請打賞鼓勵一下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