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凡事都以“結果”為導向。老板,只會關注你的工作業績,而不會關心完成的過程是如何艱辛,街坊鄰居只看你得到的財富、地位,而不會想你是如何做到的。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層次理論說,在滿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后,人會開始追逐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或多或少,都有欲望去實現一些目標,去暢想自己的未來,會期待著未來的某一天站在夢想的肩膀上,實現真正的自我價值。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一個個小怪獸一次又一次地拖我們后腿,意志力稍有不堅定,就被攻克屈服了~聽,小怪獸說:“今天好累哦,休息一下吧,明天再說”,“等我刷完這期綜藝就看書”,“給自己放個假吧,這個也不著急”……多么有誘惑力啊~
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放任自流后,等到某一天忽然想起自己的目標,才發現距離太遙遠,追趕不上,更懶得追趕,又或者一次次降低目標!喏~2019年目標改成2020年目標,環游世界換成周游全國,賺100萬改成還清負債……想當初設定目標時放出的豪言壯語,那有什么重要的,反正打臉也不止這一兩回了不是。
實現目標為什么變得如此艱難?
1)大腦的天性是懶惰的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感到有點震驚,細來想想似乎真是如此。為什么這么說呢?人在進行思考或者行動時,需要消耗能量,當我們去克服種種困難,嘗試完成新挑戰時,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偷懶不想做、拖延晚點做都是想“節省能量”的一種方式,懶人的終極模式是能躺著絕不坐著,能坐著絕不站著,這是大腦為了減少消耗能量自動啟動的正常防御機制。所以,當我們想偷懶時正是大腦的順勢而為。
2)你以為的目標只是“愿望”
愿望和目標難道是不一樣的嗎?當然。如果說愿望是指引方向的燈塔,那目標就是帶我們一步步走向愿望的導航儀。現實中,我們常常都誤以為自己有目標,可實際上那些都只是我們美好的愿望,就像我們會說我的“目標”是成為富人,我的“目標”是買一座大房子,我的“目標”是成為一名作家,再比如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不,這些都只是你的愿望,那什么是目標呢?
目標要有一個明確的衡量標準——達成與否。要么達成了,要么沒達成,不會說我差不多實現了目標。好的目標應該遵循SMART原則。S(Specific)明確的,M(Measurable)可衡量的,A(Attainable)可達成的,R(Relevant)與其他目標有相關性的,T(Time-bound)有明確的截止時間的。
比如把上面的愿望換成如下:在3年內賺到100萬,5年后再某地買一處靠江的200平的房子,7年內出一本自己的書……是不是覺得更加明確可衡量了呢?對照自己的“目標”,你發現自己寫的是目標還是愿望了嗎?很多人之所以無法實現目標,是因為沒有目標,達成目標的前提,是區分自己的愿望與目標。
3)不合理的目標設定,就是瞎折騰
雖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但我們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或低估自己的潛力,對自己所處的成長位置沒有客觀清晰的認識,往往徘徊在自大與自卑之間。不要高估一年內能做得事,更不要低估10年內能完成的事。
目標設定得太不切實際,本身對于實現目標的信心不足,在行動的過程中更容易被打擊,從而喪失動力;而如果目標定得過低,一是達成后帶來的成就感有限,并不會激發正向反饋的動力,其次如果覺得輕而易舉能完成,很有可能會拖延或者對目標進行大打折扣,論語有言:取乎上者得其中,取乎中者得其下,取乎下者,則無所得矣。
怎樣的目標才能激發我們行動的動力?明確而有難度。而這個難度是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并非不切實際。
4)只有目標,沒有計劃
那有了能激發動力的目標,就能幫助我們實現嗎?不一定,就像我們每年年初立下的目標——今年我要看40本書,今年我要賺10萬,今年我要去哪里旅游……目標夠明確,也有難度,可照樣被頻頻打臉。
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計劃意識。
踐行三個月來,其實自己目前的踐行狀態和學習成果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分享一些目前學習所得以及正在運用的方法。
如何幫助達成目標?
1)給大腦植入if……then……執行意圖
簡單的說,就是“如果……就……”模型,如果何時何地或出現什么情形,那就采取什么行動。大腦其實很容易欺騙我們,如果我們不學會管理大腦,那么大腦就會被各種垃圾信息充斥。想象一下,當你安靜的坐在窗邊,準備拿起一本書時,叮咚~微信響了,當你接完電話重新拿起書本后,忽然想起最愛看的綜藝節目今天更新了,看了一會兒書后又感覺有點餓了,想起之前買過的那家店的堅果味道不錯,于是拿出手機淘寶又下了一單……
發現沒有,你的注意力就這樣被一次次轉移,在你毫無意識下塞進了一堆不重要的信息。而當我們想要把注意力拉回來集中到看書時,這需要耗費我們的意志力,消耗能量。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短時間內我們耗費過多意志力時,我們就沒有精力去做其他重要的事了。
給大腦植入執行意圖,就像安插小程序,當出現規定的信號,就執行行動。比如我給自己定了一個月減掉1kg體重的目標,設置的執行意圖是if想吃零食,then喝一杯開水,if今天是星期天,then去跑步。為了讓自己靜下來寫作,設置的執行意圖是if打開電腦,then打開寫作界面,打出一行字……
諸如此類的執行意圖,還可以設置很多,去幫助我們達成目標。但建議剛開始不要設置過多,1-2個即可,等堅持一段時間,在發現執行意圖已經逐漸養成習慣,不需要刻意耗費意志力去執行時,可以逐步添加新的執行意圖。目標的達成,從培養一個小習慣開始。
2)如何克服拖延癥
拖延癥可謂是一個千古難題,小編本人就是拖延癥懶癌晚期。周圍的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果想促成達成目標,在我們生活周圍的環境中布置與目標相關的信號,觸發自己行動,這被稱之為目標感染。舉個例子,想提醒自己健身,在房間墻上貼上健身的海報,在廚房放健身雜志,在顯眼處鋪上瑜伽墊……
當然,光是這樣是不夠的,最本質的,我們要去思考拖延的原因,如果是覺得簡單易行能達成的目標,那就去思考這個目標背后的意義,當初我制定這個目標的原因是什么,我為什么給自己設定了這個目標
而如果是因為覺得這件事太難,一下子無從下手導致的拖延,可以拆解成具體步驟,下一步做什么,然后行動起來。比如目標是做一頓減肥餐,目標可以拆解成:1、確定主食,2計算卡路里,3、確定食材采購清單,4、購買食材,5、查閱烹飪步驟……
如果是因為追求完美主義,而拖延目標的完成,那就告訴自己先完成,再完美。克服拖延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邁出行動的第一步。
3)行動之前,WOOP一下
什么是WOOP模型呢?這是一個幫助我們達成小目標的思維模式。
W-wish我們內心強烈想實現的愿望,在接下來的24小時(或者一到兩天,給自己設置時間限制)內想達成的一個小目標;O-outcome完成這個目標后,想象一下我們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帶著具有畫面感的想象;O-obstacle 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預設困難;P-plan針對我們可能遇到的困難,設計解決方案
4)復盤總結,反饋調整
其實在我們工作中,也常常會做復盤和總結。復盤是梳理自己過去的行為,回顧在目標達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執行情況;總結是一個向自己學習的過程,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進展,并針對性做出調整,以便我們在下一周期的執行中改進,促成良性循環。
為什么要有目標?當條咸魚不香嗎?
回歸本心,為什么要有目標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對我來說,因為家里沒礦,因為不想錯過生活的精彩,因為不想為生存而掙扎,因為不想做一個裝睡的人……
當然目標的達成并沒有那么簡單,也不可能通過僅僅一篇文章就寫盡所有情況和方法。想一千遍,道一萬次,也不如實實在在去行動做一遍。今天,是我在目標達成訓練營的第113天,在學習期結束后,間歇性雞血,日常性犯懶,踐行的狀態也時好時壞,習慣的養成并不容易,最后送大家一句話:
知道,不意味著能做到;做到,不代表能持續堅持。愿我們以夢為馬,不負韶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