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改變人生的那本書存在嗎?
經常在看到網上有諸如以“改變你一生的十本書”為標題的文章,每次看到,我總是產生疑惑,真的有這樣的書存在嗎?即使有,它們真的適用于所有人嗎?
有一次,我做了一個關于閱讀的問卷,里面有一道題,即是“對你的人生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什么?",當時我大腦一片空白,想來想去,好像并沒有。最后只好寫了一本最近正在讀的書作罷。
做完問卷之后,我不禁自我反省,書也看的也不少,難道真的沒有那樣一本對自己影響深刻的書嗎?
遙想從前,的確有那么一本書,那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是一位我很崇拜的小學學姐推薦的。在一次國旗下演講中,她提到了這本書中那段著名的話。放學后,我立刻讓爸爸媽媽幫我買來這本書。先是翻到了那段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然后再回頭看前面的情節。
這本書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我看了很多次,最后書都散架了。但不完全是因為書中的內容,更多的是因為那個優秀的學姐。像很多勵志文章里說的,每當對生活失去信心時,我就會想起那段話,會想起學姐在國旗下慷慨激昂地朗誦這段話時的場景。
但更重要的是,也就是從這本書開始,我開始了自己的買書生涯。在看這本書之前,除了讀課本,我并不知道除此之外有更廣闊的閱讀天地。所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我人生的第一本課外書,當然不包括那些作文書。從這本書開始,我開始不定期的要求父母給我買書,并在初中的時候,開始用自己的零用錢買喜歡的書,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現在。
但是,為什么我在回答那個問卷的時候,沒有一下子想起這本書呢?
也許是因為,所謂“對人生的影響深刻”的一本書,是與彼時彼刻的人生緊密相連的。
就像普魯斯特所說的:“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作者將其提供給讀者,以便于他發現如果沒有這本書的幫助他就發現不了的東西。”一本書,之所以你覺得它好,是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書中所寫的內容與你自己當時的感情經驗契合,并代替你說出了隱藏于內心的感受,讓你有一種感覺,仿佛這本書比你自己還要懂得你自己。
如果在近乎一張白紙的小學時代,有人問我同樣的問題,我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定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啦,但是現在,我好像還沒找到那特別明確具體的一本書。
這種現象同樣適用于一個場景。熟悉我的人知道,我最大的愛好就是閱讀。所以隔三差五的就會有人讓我給TA推薦書,并附帶說明:要好看,要有意義的,要有用。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同樣也是很苦惱。因為讓我推薦書的朋友總是抱著很大的期望,假如我推薦的書,對TA來說不好看,沒有意義,沒有用,豈非是浪費了人家的時間,那不免會讓我感到很抱歉。
所以說,閱讀實在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認為好看的,你可能不屑一顧。這就像聽歌一樣,你聽著倍覺感動的歌,對于我來說,可能真的很平常。
基于以上,我很懷疑那些推薦“改變人生”的書的文章和作者的用意,因為我認為這個世上根本不存在適用于所有人的改變人生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