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跟我說,把技能比喻成裝在電腦或者手機上的app,而類似意志、信念、價值觀、品質則為底層操作系統。
曾經提到過冰山模型,是把一個人的資源分為知識、技能、能力、價值觀、性格、動機等。
如果把技能比作app,其實就是軟件;那么把價值觀這類比作操作系統,其實就是cpu;
而電腦里還有電源、硬盤、內存等呢?
又分別指什么呢?
于是深深開了一下腦洞,
也許不一定對。
1.電源
人或者就是靠掙錢養活自己,而掙錢靠的是自己的能力價值,這是生命線。因此,作為一個人來說,沒有比能力更像電源的存在;
2.硬盤
進入碎片化學習之后,很多人都喜歡收藏干貨,或者說貯存資源。而往往存貯的這些資源除了把硬盤占滿外,我們很少去看的,因此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就像存儲在我們大腦的硬盤一樣;
3.內存
內存是與CPU進行溝通的橋梁。計算機中所有程序的運行都是在內存中進行的,用于暫時存放CPU中的運算數據,以及與硬盤等外部存儲器交換的數據。
同樣的,對一個人來說,和價值觀之類相聯系,并且與信息進行交換的,就是我們的一些思維模型,或者是一些重要的核心知識和認知。
那這樣的話我們可以重新排列一下:
電腦零件——人
cpu? ? ? ? ?愿景價值觀等
軟件? ? ? ? 技能
內存? ? ? ? 認知
硬盤? ? ? ? 信息
電源? ? ? ??能力
但我們發現,人可以對比出不同的層次:
假設我們是一個人生的游戲玩家,
第一層,就一塊能力打天下,結果遭遇變故,比如收費站的阿姨,上世紀國企的員工,種地的農民;
第二層,特別喜歡在頭腦中收藏各種新知,看似特別充實,但其實顯得努力罷了,比如很多的企業大學、跨界學習等;
第三層,使用的還是512MB的認知1.0版本,而有的人已經更新成64GB的認知2.0版本,還覺得不夠,因為已經出現了物聯的認知3.0版本,新的世界日新月異,如果我們不更新我們的認知,不升級的話,盡管可以運行,卻不如人家高效;
第四層,大多數人追求各種各樣的方法論,當然自媒體時代也習慣產出各種各樣的方法論,從哪些標題就可知,比如讀書,就有橘子閱讀法、拆書法、洋蔥閱讀、PR閱讀等;每天運行體驗著不同的方法論,很刺激但是卻很難深入,因為方法論太多,總有新的刺激;
第五層,有一類高手非常注重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因此對他們來說非常注重去修煉自己的意志、信念和品質,就像領導力、溫暖之類;但大多數都遠沒有突破第四層,局限在方法論里,沒有看方法論的三境界出來:第1境界:見方法論是方法論;第2境界:見方法論不是方法論;第3境界:見方法論還是方法論。大多數人只到1或2的境界,很少步入手中沒有方法論卻有各種方法論的程度,這需要自我的探索,同時也需要對方法的癡迷。
五個層次并不是完全獨立的,也許兼而有之,但真正第四層次的看著熱鬧,第五層次的人卻極少見。
武俠中我最喜歡的高手風清揚說,萬物皆利器。只要心中有劍,拈花飛葉,皆可傷人。
高端玩家,清楚技能和愿景價值觀的關系,升級價值觀的同時謹慎挑選技能方法論。
這同樣說明高手是依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天賦,以及自己的愿景,選擇聚焦趁手的方法論來刻意練習。
在人生這樣的一個玩家江湖里,不知道你在哪一個層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