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核心能力
前兩天看了篇關于吳曉波的文章,說他在《騰訊傳》里提到,騰訊的核心競爭力是【流量能力】和【資本能力】。
有點出人意料不是嗎?很多人都說騰訊是中國最好的產品經理型公司。難道不應該是產品能力嗎?
并不意外。騰訊牛逼的地方就在于,他有很多殺手級流量產品。如果你站在流量的角度去看問題,你會發現,騰訊的產品矩陣和業務線,很多都是殺手級流量產品。
社交類:QQ,微信,差不多是中國最吸流量的產品了吧?
游戲類:游戲更是吸流量強、使用時間長的產品。
內容類:從資訊到現在的騰訊泛娛樂事業部,都是非常吸流量的產品。
所以,如果從流量的角度來看,騰訊確實是非常牛叉的。
容勒敢說,中國互聯網,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產品,核心能力都是流量能力。都必須是流量能力。而且,做的好的,一定是搞定了一個殺手級流量產品。
但是,關于流量,卻容易發生兩個問題:
第一:重視流量,卻忽略了流量產品。產品沒有迭代升級,非常容易被別的流量產品給干掉;
第二:流量價值的發掘和升級能力不足。
2,
談談流量價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還是前不久看到的一篇文章,說網易、新浪、搜狐三個門戶網站。新浪和搜狐的營收,最大頭都是廣告。而網易的營收中,廣告所占比例是最小的。
這是個很好的例子。三大門戶的業務模式差不多,獲取流量的產品差不多。但是在流量價值發掘上的差異,就導致了營收的差距。
流量來了后。你是賺低刊例價的廣告費還是高刊例價?是只賣廣告還是試試搞搞別的收費產品?例如游戲?例如電商?
3,
互聯網的下半場
還是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說互聯網進入下半場了。
上下半場的分割在哪?很簡單?網民數量,是增量市場還是存量市場?
上半場,網民數不斷增加,用戶紅利下,大家搞新產品,獲取用戶就行了。下半場,用戶規模差不多就這些了,大家開始互相搶了!
看到這,大家應該明白,為啥我要從核心能力,從流量講起了。因為劃分上下半場的分界線,就是流量。
那么,在很難靠流量紅利賺錢的下半場,該怎么干呢?簡單說些我的想法:
4,
跨界殺!
當進入存量市場后,網民的時間就是最大的稀缺資源。這個時候,最大的危機來自于:取代你的,未必是同類產品,很可能是未知產品。
當一種全新的產品出現后,可能導致用戶徹底放棄你所在的這類產品。所以,爭來爭取,被門外人殺死,不是沒這個可能哦!
5,
原始需求
那么,怎么能避免跨界殺?一個招數就是,盯緊原始需求。
舉個例子,賣馬蹄鐵的和賣輪胎的啥關系?如果換一個產品經理或一個工程師來,估計覺得沒關系。但是換一個搞營銷的人來,就能發現關系。
馬蹄鐵和輪胎都是解決用戶的交通需求。細分之:交通工具的蹄子和輪子。
盯緊原始需求,而不是盯緊當前的產品。
6,
新技術
關注新技術。技術的發展,組織形式的發展。這兩種創新,最容易摧毀原有的體系。
7,
持續升級
把升級當成習慣。不停的升級自己的產品、流量、盈利模式等。
8,
重新認識自己
你到底是在靠什么競爭?也許你以為的,并不是真相!
例如聚焦這東西,有人以為自己聚焦在一個品類一個用戶群,也許,你其實是聚焦在一種模式。
例如,假如三年后,容勒的影評號搞出點小成就了。那么,容勒的戰場,到底在影評乃至電影領域?還是在內容領域?
容勒是縱深到自己搞視頻?還是橫推向別的品類,利用自己做內容的優勢和流量基礎,把每個消費品類都搞個公眾號?
說聚焦電影的。可知越縱深越難?說聚焦在內容模式的。可知一厘米寬一公里深的互聯網定律?
容勒也沒想好。但是容勒知道:兵無常勢 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制勝著,謂之:神!
有些人處于從0到1的階段,這個時候的重點是聚焦,是死磕!
有些人處于從1到一百一千的階段,這個時候的重點是戰略,是布局,是思變思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