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覺得「溝通能力」不就是會說話嗎?這不是挺平常的一件事嘛!
像我這種自小跟很多人處的好,總被家人夸是個「會說話」的人,這個技能簡直是妥妥的。
直到后來上班,有些工作需要通過溝通推動,就突然遇到了一些難題。過程不贅述,總之要么出現延期,要么沒有好結果。最怕的是對外合作,曾經一度經常尷尬到「把天聊死」,最后自然有不少談判失敗的案例。
"溝通能力"這個詞被人頻繁的提起。甚至有人說這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項能力,因為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最基本的一項能力就是與人協作,這就讓我們無法避免溝通。
于是自己內心痛定思痛,開始惡補這個技能,下面上干貨,親測十分有效,寶寶現在可是在做市場工作了呢。
首先我們看看什么是“溝通能力”。
在《溝通的藝術》這本書中,是這樣解讀溝通能力的:能在大多數情況下維持或增進關系,并借此實現自己的目標。大白話的解釋大致就是:通過有效的溝通,能讓大家關系變得更好,同時還能達成你的目標。
這個說法一語道破,我非常認同。我們除了閑聊外,很多溝通都是建立在解決問題這一目標上的。而閑聊本身,也是表達自己的觀點,促進與人的關系的。
遇到過很多擅長溝通的人,大家性格、年齡、行業都不一樣,溝通方式也很不一樣。有的幽默、有的貼心、有的直接、有的含蓄,但這些人相通的點是:跟他們對話會覺得舒服,并且他們總能跟人處理好關系,事情也完美解決。
大多數人的溝通能力都能應付日常生活。但是當需要推動工作、拓展業務、維系人際關系,一般的溝通方式就會顯得有點力不從心,若還想通過溝通把事情做的漂亮得體,那就需要刻意練習了。
下面從「術」上具體來說說究竟我們應該如何做,比如要提前做好溝通內容的準備、邏輯清晰、自信表達等。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從心去改善。
何為從心?大抵是對人對事的態度以及自己的原則。為人真誠、知己知彼、不卑不亢。
1、為人真誠
與人溝通,最起碼的基礎是建立在真誠之上的,這不關乎于誰、什么場合。
什么是真誠,大致就是不虛假、不作惡、以最大的善意對待對方,堂堂正正說話做人。除此之后,還要讓對方能感受到你的真誠。
前段時間徐小平的一篇文章中講到他自己做人做事的幾個態度,其中有一條印象極其深刻:我家里掛了一幅字,上書“唯大丈夫能本色,是真英雄自風流”。本色、真情是人的重要品質。在人生的一些重要時刻,一定要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情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你的真情實感。沒有什么比本色示人、真情待人更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了。
在關鍵時刻,將自己內心的情感和真誠流露出來,真是很動人的場景。
2、知己知彼
溝通看起來是在說話而已,但說話是面,心態是里。上升到一個高度,我們日常的語言交流背后,其實是各自靈魂的互動。
所以一次好的溝通,是建立在溝通雙方是不是思想達到了高度一致,共同認可這件事情。這件事的前提便是「知己知彼」。
知己就不說了,如果都不知道自己的情況其實是很悲慘的事情。知彼說白了就是了解對方是什么樣的人、想要什么。
有的人嚴肅、有的人搞怪、有的人不喜歡開玩笑、有的人把自己藏的很深。如果能了解對方的故事、個性,之后的溝通就不會出現大差錯。對方想要什么,這也是件揣摩心態的事情。有些人能一眼看破,有的則需要層層說透,抽繭剝絲的把他的G點拎出來,然后給他匹配解決方案。
好好聽對方在說什么,站在他的立場考慮,多問幾個為什么,多為對方著想。然后過腦子的思考怎么應對,大致就不會太差了。
3、不卑不亢
很多人應該經歷過:跟內心敬畏的人在一起就會緊張不安,不會/不敢說話。
上學時,跟老師在說話就很不自在,尤其被叫到辦公室單獨相對時,感覺一秒鐘要暈倒。工作后,有老板的場合就很不自在,玩笑不會開了、話也不會說了,只能默默低頭看手機。
但我身邊有一位奇女子,她年紀不大,但不管在什么場合、面對什么人,都能鎮定自若,侃侃而談,從不覺得有半點局促或不安。有次我問她,你年紀這么小,怎么做到這樣不卑不亢的。
她說:我又不是問別人討什么東西,即使是主動找人合作,也是大家在共贏的基礎上才會達成合作,某種程度上也是我給合作方提供了一個做的更好的機會,因此大家完全處于公平、對等的對話,我有啥好緊張的。
我驚覺她有這般感悟,果真是有故事的人。以她的能力和態度,自然能cover住大部分人,與人建立很好關系。而太多人經歷的太少,也沒有多少機會與高人接觸,稍微一些波瀾就會引起震蕩,與人相處時亦是如此。
如何做到不卑不亢,大致就是多見世面、多經歷人生,眼界和格局上去后,便能平等的對待所有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