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讀過的書大概31本,基數小,好書自然也就少了。在讀過的這些書中,挑選了10本覺得還不錯的書,分享給大家。在平時,不太喜歡推薦書,但是又忍不住想把好書分享給大家。我不太確定我的口味跟你的口味是否相當。如果喜歡,擇幾本而讀之,皆大歡喜,畢竟大家時間都很寶貴。排名不分先后,但貌似又有喜好之分。
1?《曾國藩家書》
關鍵詞:書信集、傳記
這是我的床頭書,適合精讀,常翻常新。睡前或者無聊的時候都會拿出來翻翻。杜月笙說過,可以不識字,不可不識人。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然而在曾國藩的身上,恰好反過來,抱著研究科學的謹慎態度打理人之間的關系,嚴謹,務實。看過方知何為格物致知。
2?《追時間的人》
關鍵詞:心理學、思維
這本書是陽志平老師主編的,第一次知道陽志平,是因為一個好朋友會經常在朋友圈安利他的公眾號“開智學堂”,讀了之后總會給我很多啟發。這本書更像是一個容器,把有才華的人們薈萃在一起,腦力激蕩,形成的14個專題。讀第一篇訪談的時候,就被深深地吸引,也是第一時間在微博中進行了推薦。
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分布不均。
3?《帶一本書去巴黎》
關鍵詞:游記隨筆、文化
第一次看以這本書時,以為林達是一個人的名字,后來才知道,林達為兩名作者合用的筆名。他們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進入大學。現居美國。作者在濃厚的法國歷史文化氛圍中,用大量的歷史細節和場景,豐富了對藝術、文化,對歷史、社會,以及對“革命”的理解。
4?《家的模樣 : 生活美學家葉怡蘭的私宅改造讀本》
關鍵詞:家居設計
因為今年要設計屬于自己的家,所以在裝修設計方面也看得比較多,看了很多裝修書籍,要么就是專業深度過深,要么就是達不到我心里裝修想要的預期。本書的作者是臺灣美食旅游作家葉怡蘭,她根據自己的裝修歷程,以文字與照片,與讀者分享長達一年的改造“理想之家”圓夢全紀錄,細述“設計”如何讓生活過得更好。從生活的需求與體悟出發,一步步打造實用舒心,兼具審美功能的理想家宅。
還有喜歡這本書的一個原因是這本書的很多細節本人還是挺喜歡的,以后可以直接用到自己的裝修設計中,比如加熱毛巾架,再比如中島廚房設計細節,都是我喜歡而且可以直接拿來用的,閱讀一本書,達到的效果不就是拿來用嗎?
5?《好好學習 : 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關鍵詞:知識管理、精進
很多人是從羅輯思維“得到”App的音頻節目《成甲說書》中了解到作者并了解到這本書的,我是在讀書會讀書漂流中看到并閱讀的此書。我們正處在信息過載的時代,擁有快速獲取重要知識并能應用的能力會比任何時代都重要。知識付費遍地開花,也會讓人失去方向,希望讀了此書可以抓住學習和思考的本質,尋找屬于自己的臨界知識。
6?《我決定簡單地生活 : 從斷舍離到極簡主義 》
關鍵詞:極簡主義、斷舍離
在2016年底的最后一篇成長月記中曾說2017年的主要關鍵詞是“極簡”,對于極簡,日本這個民族在這方面做得倒是讓人很佩服,相關極簡和斷舍離的經典書籍也不少,第一本就是《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作者曾一度被繁瑣的生活困擾著,然而他接觸到“極簡主義”之后,開始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重新定義人人渴望的“幸福”。他說:“我的東西少,但每天都很幸福。”同時,讀此類書會讓人覺得很減壓,或許看到別人斷舍離的同時,自己也會有種步入極簡主義的臆想。
萬事皆極簡,我決定簡單地生活。
7?《專注的力量》
關鍵詞:專注、自我管理
已然忘記什么時候買下的這本書,亞馬遜上應該可以找到,是一本臺版書。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不再分心的的自我鍛煉,讓你掌握APP世代的卓越關鍵》,本書作者是EQ之父,作者在心理學領域深耕多年,指出專注力的三種形式:內在的專注、對他人的專注和對外的專注。
外界的干擾會越來越多,達到“心流”的境界也非常不易,不過專注力就像肌肉力量,要有專門的,不間斷的,科學的訓練,才能慢慢養成。
8?《被討厭的勇氣》
關鍵詞:心理學、阿德勒
這是一本結合了哲學思維的心理學書,也是一本真正可以找得到你自己的書,但是有時會讓你覺得討厭,那是因為你在找自己之前必須要面對你最不想面對的、最不想承認的問題。而且本書行文以對話的方式進行,很有一種帶入感。
今年開始,受身邊人的影響,也漸漸地喜歡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發現心理學是一門有用而且有趣的學科。本書對話會讓你覺得妙趣橫生。如果要問我妙在哪里,我想每個人讀過之后,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吧。對了,這是我第一次在閱讀時第一時間就記住了這個外國人的名字,他叫“阿德勒”。
9?《未來簡史》
關鍵詞:人類史、社會學
之前讀過他的《人類簡史 : 從動物到上帝》,今年用了2周時間啃完了這本416頁的書。總體來說,這本書翻譯不錯,讀起來淺顯易懂。但是前8章的內容與《人類簡史》有重合,如果這兩本書只能選一本,我還是比較喜歡讀《人類簡史》。
10?《微習慣 : 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 》
關鍵詞:個人管理、習慣
這本書并不厚,只有144頁,相對于《未來簡史》這種大部頭來說,這真的只是一本小冊子。第一次接觸微習慣是在2015年,GTD吳剛老師的課,讓我理解了微習慣的養成原理。微習慣是一種非常微小的積極行為,你需要每天強迫自己完成它。微習慣太小,小到不可能失敗。正是因為這個特性,它不會給你造成任何負擔,而且具有超強的“欺騙性”,它也因此成了極具優勢的習慣養成策略。比如,你每天要學瑜伽,就可以把瑜伽墊先攤開這樣的小習慣開始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