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習《傳習錄》中的“巖中花樹”部分,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巖中花樹含義深刻,王陽明說心外無物,當那顆花樹在山中靜悄悄地盛開時,我們沒有看到,花樹和我們互不干擾,沒有產生交集,當你看到那顆花樹時,你才明白,原來這花樹的樣子,已經印入了你的心中,你的心和花樹已有了交集,你心里已經產生了對花樹的認知,王陽明說的話其實是很深奧的,觀花即是觀人,你心中有花,即是有了一顆善心,你心中沒花時,即是你心上的起心動念里有了私心雜念。當你心中有花時,你的世界一片美好,你有了一顆利他之心,你走在成為大本的道路上。
這幾周我們大課間唱紅歌,要求班主任承擔起指揮的責任,但有些班主任總是不好意思,認為自己又沒有學指揮,在這么多學生面前指揮很不好意思,但又不能不指揮,于是他們在指揮時總是放不開,動作拘謹,學生看到老師這種不情不愿的狀態,心里也有了想法,在唱的時候沒有放開喉嚨,導致效果大打折扣。反而是一個體育老師做班主任,他雖然不懂指揮,但在指揮時非常投入,動作雖然有點夸大,但他與學生融為一體,學生看到老師這么認真地指揮,心里頓時升起一股要為班集體爭光的熱情,大家齊心協力,歌聲嘹亮,最后奪得當日紅歌傳唱的第一名。這個事例說明,你有怎樣的心境就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你今天心情好,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看到周圍的一切都是順眼的,連空氣都是甜的。你看到每一個人都是那么的順眼,就連你平時最討厭的人也覺得沒有那么礙眼了。這種變化就是你心上的變化,你的起心動念不同,結果也不同。
《能斷金剛》的作者麥克格西講過一個故事。在一間房間里擺著一張桌子,桌子上放著一支筆。有一個人進來房間,看見筆,他拿起筆來寫了幾個字。現在人離開房間,一只狗進來,它跳上桌子,看見筆,對于狗來說,這支所謂的筆是什么?我們可以想象,狗用嘴巴咬住筆來玩耍,對于狗來說,這所謂的筆不過是一只玩具。現在狗又離開了房間,房間里沒有人、沒有狗、沒有任何有意識的生命,那這支所謂的筆,此刻又是什么?顯然它什么都不是。筆的本身是空性的,就它本身來說,它不具有任何意義,它什么都不是。是觀察者、或者說意識,賦予它意義。對于人這位觀察者和人的意識,它是可以寫字的筆;對于狗這位觀察者和它這種意識,壓根就沒有“筆”的概念和“筆的意義”,狗只是憑狗的本能和意識把它當做玩具,甚至狗連“玩具”的概念都沒有,“筆”和“玩具”這兩個名詞和概念都是人所賦予的。
現在很多人年青人工作不努力,總是以一種躺平的狀態來對待工作,認為工資太低,拿多少錢做多少事。他們沒有奉獻精神,把工作當成謀生的飯碗,沒有從內心真正地去熱愛它。因為你不熱愛,你就不會去研究,不會去想著如何把它做得更好。就好像巖中花樹一樣,你沒看到它的時候,它是山中一顆孤寂的花,你看到它時,發現它那么鮮艷,那么漂亮,這朵花就賦予了你特別的意義。你與花之間就產生了交集。就好像小王子與玫瑰一樣,是一種馴養與被馴養的關系。
你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面對生活,生活就會以什么心態來面對你。就好像你站在鏡子面前,你笑它也笑,你哭咜也哭。人生之路,恰似這看花的過程。我們所經歷的人、事、物,在與我們產生交集之前,如同深山中未被注視的花樹,處于相對沉寂的狀態。而當我們用心去體驗、去感受,它們便會在我們心中“明白起來”,成為生命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這讓我領悟到,生活的意義并非全然取決于外界客觀的事物,更多在于我們內心的感知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