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伊始,重新閱讀了瑪麗蓮老師《喚醒沉睡的天才--教練的內在動力》一書(本書系列遛書筆記)。那么,我學到了什么?
我覺得,學本書所得可歸納為三知三悟一決心。所謂三知,指從書中習得的三大塊知識,所謂三悟,是我實踐書中知識和小伙伴們作教練對話練習、討論交流時獲得的三個主要領悟。
-
三知之一:大腦的三層模型及超意識系統。教練技術是對人體這個系統研究的產物,明白了大腦模型,我們對這個系統的實體基礎會有更深了解,就能更好的與之配合。比如,當我明白了本能腦和情緒腦的機理,就能理解對話中防止誤激發應激層和情緒層的過度反應的意義和價值,也懂得了為什么非暴力溝通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是必要的。明白了大腦皮層的視覺化特性也就對為什么愿景清晰化,和為什么需要扭轉否定為肯定有了更多認知。明白并感知到超意識系統的存在,也就對每個人都有足夠內在資源有了更多的信心。
圖 1人腦機理 -
三知之二:人的計劃、改變框架及應對小妖之法。這塊是關于人思維行動模型的研究。理解了這塊,不但能進一步了解我們自身的思維模式,也讓我們得到了一套簡單易用的教練對話基礎框架。這些再輔以意愿激發和注意力牽引這兩大工具,教練獲得了幫助自己和他人的強力武器。
圖2計劃框架和關鍵問題
圖 3戰勝小妖的意愿激發及注意力牽引工具 -
三知之三:多維度的幸福感知和生命之旅。教練的終極目的是幫助更多人得到幸福和歡樂。但助人先助己,我們先得讓自己在生命之旅中面對過更多挑戰,感知到更多幸福后,自身能量足才容易引發別人心中的共鳴。本書提供的四類幸福聯動感知練習以及英雄之旅的生命演化感知練習,能讓人體驗更立體的生命存在感和幸福感。這為教練如何改變自己,進而進一步去帶動周邊環境共振,提供了非常棒的修煉方法。
圖4四類幸福的聯動感知
圖 5英雄之旅型生命演化歷程
以上是讀本書的三知,那三悟又是什么呢?
-
領悟1: 感知力的增強需要刻意練習。世界一直都在那里,我們缺少的只是發現,不管是對超意識領域的感知,還是對幸福的感知,皆是如此。如果我們是選擇向世界索取幸福的方法來讓自己獲得更多幸福體驗,必然會更多受制于外界。而選擇通過增強自身感知以讓自己獲得更多幸福體驗的做法,就完全決于自己,且最終個人所得的幸福體驗總量往往還高于前者,何樂不為?冥想、寫各類感知日記、練習用自己的全身心去感知外界,感知自己和世界的連接,這是我們每個人隨時都能啟動的事,做起來!
圖 6感知練習(感謝社區的小伙伴麥兜兜,這是借她的圖) -
領悟2: 世界給我們的反饋和我們與世界交流時抱持的基本信念直接相關。選擇不同的信念,和人的交流就會呈現出不同面目。本書給出了埃里克森五原則作為教練對話的基礎信條,這是一個非常精練的信念系統,整本書又對其進行了充分論證,讓人信服,完全可以作為我們所持信念的起始基準。我們和人對話時,需要時刻把這些信念抱持于心,而非留于嘴上。這些信念是對話交流和平時個人冥想時需要反復內觀體察的。
圖 7埃里克森五原則 -
領悟3: 教練狀態是最重要也是最難把握、最難練習的一點。這個狀態讓我們能穩穩占住教練位置,它既要求投入——讓自己進入客戶內部,從而獲得真正的感知;同時又要求抽離——站在外部,中立而客觀的看到客戶和我們在這個交流過程中的狀態變化。這絕對不是靠知識和意識系統就能解決,必須要借助超意識系統。我們做練習中經常遇到的情況:專心聽客戶說話,就不知道自己下面該問什么問題;老去想下一步問什么問題,就導致自己沒注意客戶在說什么。這是投入和抽離的矛盾,如果往深想,這是因為此時的投入和抽離都只做在意識層次。由于意識的注意力范圍狹窄,且慣于順序關注一個個焦點,所以我們無法做到同時兼顧兩者并自如的切換。有學開手動檔車經歷的朋友,多有過類似體驗,學習初期,觀察鏡子就忘記換擋,注意檔位就沒余力看四周。那后來我們是怎么解決這問題的?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刻意的多練,對駕駛是多開車,對教練是多做對話練習,或者借冥想多去感知并反復體味那種念頭在身邊自然涌現又自然溜走的狀態。另一種方法,則來自我學車的經歷。我直到領駕照時,還完全處于手忙腳亂的初級狀態,隨后,整整有五年時間沒碰過車,本以為自己已經不敢再開車了。但后來接觸的車是輛自動擋,這下好了,不用考慮換擋,只關注車窗和鏡子即可。于是第一天就很輕松的開車上路。然后又大概半年左右,遇到一些事,我需要和他人換車開,這輛車是手動檔的,結果我驚奇的發現,這次開手動擋車也變得很容易,因為這時候我已經習慣很自然的用眼角的余光(超意識)去觀察車輛周邊,雖然這時候我還是要把很大注意力放在車輛換擋上,但已經不對我行動構成大的障礙!也就是說,同時用意識去關注兩個焦點會手忙腳亂,但用意識關注一個焦點的同時借超意識關注其他點那難度會小很多。那么,教練狀態是否也可如此練習?如果無法同時把握好傾聽和問問題,那么干脆一開始不考慮問問題這事,就是練習傾聽如何?開始的練習就是專注在深層次的傾聽上,通過使用“是的”,或者簡單重復對方話語的方式來確認并給對方提供反饋,這其實已經能給對方帶來幫助(前周靈感活動時,小波和小仙的一組對話就是這種模式)。等這種練習已做到爐火純青,自己能夠很輕松就進入深度傾聽狀態時(可以靠超意識來接管了),再轉入如何問出更強有力問題的練習,最終讓自己能夠很容易進入投入和抽離同時具備的教練狀態,這是不是一種更有效的練習途徑呢?
圖 8新司機的苦惱這些是我讀本書的所知所悟。最后,再說說一決心。本書一開始強調過,修煉是一種大師游戲,非足夠投入是玩不轉的,說不定反會帶來無謂的糾結,甚至毀滅自己。對這點,我已經有所體會了。當年我在團隊中做事時,雖然經驗不如現在,但行為卻是果斷的。覺得該怎么做就拉著團隊一定要這樣做,不然我會在道理上PK你,行為上壓倒你。這一種做法,在越來越多的接觸教練技術后,感知到副作用眾多,畢竟這時候我其實是在做單向的廣播,并沒有真正去激發出團隊伙伴們的內動力,只是我拉著他們跑。但另一面呢,當時我果斷、干脆,實際上由于個人判斷力并不差,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現在呢,認識是提升了,但我反而開始糾結。遇事情總希望對方自己領悟,對直接告知、給建議、提要求會覺得沒對,但自己的教練能力又不足以支持激發對方自己想清楚如何前進,結果,反而是打轉的時候多。雖然自己也明白,告知、輔導、建議、引導、教練等所有的方法都各有其適用場景,互相之間并不排斥,可以綜合使用,但實際上,在合適的場景選擇合適的工具,把握好尺度并不容易,所以在這個過渡期不糾結是困難的。舊力已去,新力未生,認知提升反而導致尷尬狀態。怎么辦?通過書籍知識的學習,通過和社區小伙伴們的互動練習,我現在越來越確定這個方向是沒錯的,既然沒錯,那就堅定的走下去,全身心參與到這個大師游戲中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