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0日11日,到上海參加品思學習舉辦的視覺記錄工作坊,上完課兩天,白天畫,晚上做夢也還在畫畫。
首先,要感謝我爸爸遺傳給我的繪畫基因。他年輕時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在學校里做語文老師時,樓道里的列寧像都是由他畫的油畫。可惜在那個年代,純藝術是一條很奢侈的道路,后來他只能老老實實做會計、經商,養家糊口。我十歲之前是學過素描、水彩的,但父母覺得這些興趣愛好都是“沒用的玩意兒”,十歲之后就由于學業緊迫就放下了,一放就是十幾年。
所幸我踩在了一個剛剛開始變得色彩豐富的時代開頭,比我爸幸運太多。現在,人們可以更從容的欣賞美麗、快樂、有趣的東西,圖像不再是奢侈的藝術,而是可以融入日常。村上春樹有一本小說的名字叫《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想來我的上海之行也像是一場巡禮——把自己沉睡的那些部分重新喚醒,讓自己像一顆鉆石,閃閃發光。
最重要的是思維
大約2012年,我在做出版行業時,在書的宣傳過程中,團隊想到給書配上思維導圖,就可以更方便讀者一目了然了解書、使用書。但是如果單純使用黑白的思維導圖并不吸精,我們在國外網站上發現很多以色彩圖形表達的思維導圖,于是要到授權漢化或者請設計師模仿創作,作為一副巨大的彩圖插在書的扉頁。當時對這種“畫出來的思維導圖”喜歡得不得了,后來才知道,原來那些“思維導圖”就是一幅幅視覺記錄。
參加品思工作坊的過程中才意識到,原來除了當做思維導圖使用,視覺記錄可以關注到時間、空間、因果的邏輯,不同的架構也可用于表達不同的邏輯。架構本身即在表達,即在傳遞信息。所以,比起畫得美不美,能否準確的表達思維是最重要的。《紅樓夢》里香菱學詩,黛玉道:“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和David老師說的是一碼事,真妙!
記錄者的中心狀態
課上我提交一副練習作業,全是圖畫,沒有用一個字。David老師請我解說,我看著抽象的圖,可以回想起非常詳細的信息,但是意識到“這幅圖可能只有我自己能看懂。”David老師適時地解說道:“視覺記錄有不同的用途。如果用于記筆記、日記,只要自己看懂就可以了。如果用于會議記錄,目的就在于同樣聽過本次會議的聽眾,看到圖就可以回想起重點內容,所以要讓大家能看懂。”
這段簡短的對話讓我足足思考了兩天。我們畫圖是為了讓觀者看懂的,但不可以一心想著討好觀者,沉迷于大家的喝彩。我們畫圖本身也是一種表達,融有我們自己的特色,但是如果是會議記錄,那么發言者的思維和集體的思維才是我們真正要表達的東西,記錄者要放空自己,才能不曲解。所以記錄者需要處于一個狀態,就像打太極拳時一樣,腳深深地扎在土地里,讓信息流暢的經過你,你只是通道、載體。
如果在做會議視覺記錄時,內心被自己的感受、想法占據,恐怕不是最佳狀態。所以除了練習視覺記錄本身,我還要通過打坐等方法,去練習保持自己的中心狀態。
視覺記錄的應用與練習
工作坊第一天上午,大家就已經活躍地想到了怎么把視覺記錄應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學以致用,正是學習的最好動力。
對我來說,視覺記錄主要用于兩方面,也是為我的核心價值觀服務的。
一是與我原有的領域相銜接,讓表達如虎添翼。在個人成長、親子教練的學習、服務過程中,用視覺記錄做筆記、做課件、做教材。方便自己和他人記憶,也增加自己和其他老師授課的趣味性、節奏感。
二是應用在人際連接和交流中。我是個很喜歡和與自己知識背景、思維、行為模式不同的人交朋友的人。因而不禁暢想,如果在談話過程中、聚會時、會議中,我把思維過程用視覺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這不僅是一份特別的友誼禮物,相信分享者和參與者也都能從中學到更多東西。
為了更好地實現上面兩個目標,就需要持續的練習啦。好在練習的過程并不辛苦,對我來說每天名正言順的畫畫絕對是一種享受。作為練習,我現在已經做的是,每天用視覺規劃日程。
結合自己的特色,我想我還可以把正在讀的好書視覺化,把正在學習的教練技術課程內容視覺化,用視覺作為寫作文章思路的草稿,等等。
最后,要感謝品思學習的David老師、Phoebe老師、玉婷老師,和可愛的小天使安安,一起學習的伙伴們,還有把這門課推薦給我的第5期學長永錫老師。品思的課程體驗非常流暢,感覺全程都是一場盛大的嘉年華,在游戲中能力竟突飛猛進。
或許,畫一天兩天并不難,難的是持續的畫下去,不斷的突破自己。英雄之旅已經啟程,Let’s Fight,Have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