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 年 7 月 2 日清晨,廈門灣的海面泛著粼粼波光,晨霧尚未完全散去,像一層薄紗籠罩著這片海域。閩浙總督鄧廷楨站在岸邊,眉頭緊皺,望著遠處的海面。自從聽聞英軍在廣東沿海的種種行徑,他便時刻警惕著,下令加強廈門的防御,沿岸炮臺的士兵們日夜值守,神經緊繃得如同滿弓的弦。
此時,英國全權代表、遠征軍總司令懿律與全權代表義律率領的第二批艦隊正北上,而根據外相巴麥尊的訓令,軍艦 “布朗底” 號被單獨派出,駛向廈門。“布朗底” 號艦長胞詛站在甲板上,目光堅定地望著前方。他知道此行任務特殊,要將巴麥尊致中國宰相書的副本送交當地官員。這艘軍艦在海面上破浪前行,船上的英國士兵們大多神色輕松,他們覺得這不過是一次普通的外交傳遞任務,并未意識到即將到來的沖突。
當 “布朗底” 號駛入廈門南水道時,岸邊的清軍哨兵立即警覺起來。消息迅速傳遞,鄧廷楨得知后,心中一緊。他站在指揮臺上,遠遠望著那艘懸掛白旗的英艦,眼神中充滿疑惑。“懸掛白旗,并無動靜?這英國人究竟打的什么主意?” 他喃喃自語,多年的經驗告訴他,英國人向來狡猾,不可掉以輕心。
與此同時,“布朗底” 號上,胞詛正安排著接下來的行動。他挑選了三十余名士兵,乘坐一艘小船,準備上岸遞交文件。小船緩緩駛向岸邊,船頭站著英國翻譯官羅伯聃,他努力用不太標準的官話大聲喊道:“我們欲要求和!” 聲音在海面上回蕩。
駐守廈門的清軍官員們聽到喊話,立刻聚集到岸邊。他們手持武器,嚴陣以待,臉上滿是警惕。“不許上岸!你們這些夷人,安的什么心!” 一名清軍將領大聲呵斥道。羅伯聃試圖解釋,可他的話語在清軍聽來,不過是 “語多狂悖”。雙方僵持不下,氣氛愈發緊張。
突然,不知是誰先動了手。按照英方翻譯官羅伯聃的說法,當小船距岸僅兩碼時,清軍沖上來企圖抓住他,小船隨即后退,清軍便開始射箭、開槍。而在鄧廷楨的奏折中卻是另一番描述,是英軍先 “聲言開炮”,清軍才搶先開槍、射箭。一時間,槍聲、箭雨打破了海面的平靜,硝煙在岸邊彌漫開來。
遠處 “布朗底” 號上的胞詛見狀,勃然大怒。他看著自己的士兵陷入危險,毫不猶豫地下令:“開炮!給我還擊!” 艦炮的轟鳴聲響起,炮彈如雨點般落在島上清軍陣地和清軍水師戰船上。爆炸聲震耳欲聾,火光沖天,岸邊的樹木被炸得枝葉紛飛,清軍戰船燃起熊熊大火,海水被染成了紅色。
清軍士兵們雖然被這突如其來的炮擊打得有些慌亂,但很快便反應過來,紛紛躲進掩體,向英艦進行還擊。他們用土炮、鳥槍奮力射擊,子彈和炮彈在海面上劃出一道道火光。然而,清軍的武器與英艦的火炮相比,差距明顯。英艦的炮火愈發猛烈,清軍的防線逐漸有些支撐不住。
鄧廷楨在后方焦急地指揮著,他大聲喊道:“穩住!給我狠狠地打!” 可看著不斷有士兵倒下,他心中滿是無奈和憤怒。這場戰斗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爆發,清軍處于劣勢,卻依然頑強抵抗。
戰斗持續到下午 4 時,“布朗底” 號上的胞詛見目的未能達成,且天色漸晚,再糾纏下去恐生變故,便下令起錨,朝著舟山方向駛去。海面上,只留下一片狼藉,燃燒的戰船還在冒著濃煙,受傷的清軍士兵痛苦地呻吟著,鮮血順著岸邊流入海中,染紅了一片海域。
這場發生在 1840 年 7 月 3 日的戰斗,雖然只是一次小規模的軍事沖突,卻像是平靜海面上掀起的一陣巨浪,預示著更大的風暴即將來臨。英軍此次送交文件的行動演變成沖突,也讓清政府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英國人的野心,而廈門的這次意外交鋒,也成為了鴉片戰爭初戰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片段,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