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通往作家路》由美國蘇珊·M·蒂貝爾安吉著,她著有《尋金》、《環繞中心》和《腳印:一部歐洲影集》三本回憶錄,同時為大量刊物和選集供稿。在一些研究生項目、榮格研究中心和美國及歐洲舉辦的一些作家會議上講課或發表演講。目前生活在瑞士日內瓦,指導一個由她本人開辦的日內瓦作家小組。本書由李琳譯,2013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次印刷,2015年10月第三次印刷。
今天,與各位小伙伴一起分享第二課——個人隨筆。
曾有一段時間,散文和隨筆我是分不清的,甚至把散文等同于隨筆。為把二者區分開來,我專門對其進行了一些研究。
市面上,《某某隨筆》這樣的書并不多見,更多的是《某某散文》,如《朱自清散文》。目前,看過唯一的一本隨筆是《蒙田隨筆》。它雖貴為隨筆,又同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被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我和一些朋友交流過,他們對什么是散文,什么是隨筆也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在《辭海》里,對“隨筆”一詞的釋義是:文學體裁之一,散文的一種。這就明確了,隨筆雖單獨為一體,卻包含于散文之中,是散文的一種。
在《一年通往作家路》一書中,作者是這樣描述的:“個人隨筆具有短篇非虛構文學作品的基本形式。描寫的內容大多為作者身邊的一些事物,想到哪就寫到哪,不拘泥于形式。”
我想,不拘泥于形式正體現了隨筆的“隨性”。
在1988年出版的《美國最佳散文選》的前言中,羅伯特·阿特萬指出,個人隨筆寫作的四個要素,即筆調,形式,戲劇和真實。
1.筆調。什么是筆調,在文學概念里,最難解釋的就是這個筆調,看似很好理解,其實根本摸不著。聯系到實際中,比如開個會,會前一般要給會議定個調,即開這個會的目的是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
作者說,隨筆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并且以第一人稱寫作。它不足以完全呈現出經歷的全貌,作家必須設定他或她自己的視角。
這里提到的視角就是文章的立意,既寫作前先搞清楚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應該往哪些方面去拓展,是要贊美一個人,還是要揭露一個社會現象。一篇文章只有有了這個調,后期在行文中才能把握得住方向,不偏離中心。
2.形式。提到形式,很多人會講,隨筆沒有固定的形式,可以隨手下筆。但在實際寫作中,要把隨筆寫好,寫出深意,就不是隨手下筆那么簡單的。但凡好的隨筆,都有自己獨特的形式。
隨筆,書中更多的是強調個人經歷。既應該寫作者所經歷的東西,而不是肆意編造。故在形式中,更多的作家會將他個人的體驗以故事形式展現出來,再用詩歌的技巧加以潤飾。
3.戲劇性。這個不難理解,但凡是文藝的東西,都應該具有一定的戲劇性。狄勒德說,戲劇性沒有什么主題不涉及。
4.真實。隨筆將真實同時留給了作者和讀者。隨筆通常基于某件真實發生的事情,作者對此充滿深意的內在解讀。約翰·邁克菲認為,個人隨筆的作家對他人和他們的讀者負有一種責任:要保持誠實。盡可能真實地反映你的所見所聞,這一點對隨筆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真實,是區別于小說等文體,允許虛構部分的。隨筆重視講理,充當時評的角色。所以,涉及到這些內容,就不能像散文一樣,憑借主觀隨意發揮,而要切合事實,就事說理。
掌握了隨筆寫作的四個要素,那怎樣寫作自己的個人隨筆呢?可以遵循以下四個步驟,即選擇和識別,展示,潤色,等待開花結果。
1.選擇和識別。作者說,可以選擇一種經歷,或者,讓它選擇你。選擇可以是一次事件,一個地方,一個觀察,一種情感。這個很好理解,但讓經歷自己來找你,這個很不容易理解。
作者的觀點是讓作者閉上眼睛,傾聽內心的聲音,慢慢地,某種畫面就會在你腦海中閃現,這就是找上你的經歷。
正如作者所說,當我們閉上眼睛的時候,腦海里始終會浮現一些畫面,也許是昨天經歷的,也許是更久遠的,這些浮現的畫面就可以作為創作的素材。因為能呈現在你的腦海里,說明在這方面你是有記憶留存的。
2.展示。再好的創意,也只有通過展示才能與讀者見面。在展示的過程中,就要注意運用好相應的技巧,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抓住讀者。
要注重下面這些展示的元素:
——設定場景及人物(潤飾描寫,明確細節)
——緊張感(通過行動及對白,強化張力)
——高潮/情節設置(“文章要有起伏,就好像在挖掘什么。”——羅佩特)
——啟示/解決(主人公有所發現)
3.潤色。給文章潤色,就好比為一幅畫上色,讓畫更生動鮮活。給文學作品潤色,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打磨文字,通過打磨讓文章引起共鳴。
《一年通往作家路》一書中,對潤色的表述相對生硬(我想也可能和翻譯有關)。書中說,潤色就是要在文中找到一個可以使用明喻來描述的形象,抄下來,然后看看能否用暗喻描述它,如果能就拓展它,使它能夠喚起某種更深層次的含義。
就是說,要多嘗試運用不同的手法,找出不和諧的地方,比如遣詞造句、修飾修辭等,通過對比然后修改它,讓整篇文章語言優美,韻律流暢。
4.等待開花結果。在這個環節,建議把你的文章擱置一段時間之后,再重新打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把文章發給自己的朋友,聽聽他們對文章的意見,然后再根據朋友的意見進行修改。當修改完畢,一篇完整的個人隨筆即完成。最后就準備為作品找一個歸宿吧(發網絡還是投紙媒)。
個人隨筆的寫作手法看似隨意,實則很考究寫作者的功底。一篇好的隨筆,不但要抒發出作者最真實的情感,更要有作者的真知灼見,同時還要有如詩歌一般優美的語言。所以,隨筆不是隨意之作。
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如果你對隨筆寫作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就達到我的寫作目的了。如果對你的寫作還有所幫助,那就再好不過了。說實在的,用一兩千字,想把一種文體的寫作方法講得多透徹,那是不現實的。
在《一年通往作家路》這本書中,除了理論性的介紹外,作者還例舉了很多實例,通過系統地學習本書,把理論與實例相結合,也許感觸會更深,進步也會更大。所以,真想學寫作,《一年通往作家路》這本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