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幾個同事中午在餐廳,邊吃飯邊聊天,說起被自家娃虐的各種故事。我便說起兒子很粘人,每天早上上班,我都要趁他不注意,偷偷溜出門,否則會被他抱住大腿不放走的趣事。
本來就是當個笑話來說,沒想到同事Nancy聽后大驚失色,“木沐,你這樣可不行啊,你一定要當面告訴孩子你去上班,他就算哭鬧,也不能妥協,他這樣粘人非常不好,說明他太缺乏安全感了,你花在他身上的時間肯定太少了,我跟你說這樣做,孩子長大肯定會有問題!”
周圍幾個同事一聽,群起反駁:“沒那么夸張吧,畢竟孩子??!”。接著Nancy又唇槍舌劍辯論老半天,反而作為當事人的我,沒有再參與這個激烈的討論。
我說的情形是去年的事,最近半年,孩子慢慢懂事,我不僅早上上班時不再躲閃,孩子還和我主動說再見。原來孩子有自身的成長節奏,我只是尊重了這個規律。
但是這個時候,如果我反駁Nancy,極力證明我所做的沒有錯,既不能說服Nancy,也會使好好的一頓飯吃的索然無味。
生活中像Nancy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總是在還沒搞清楚情況時,亂給建議,橫加指責。有時他們的出發點并非惡意,但是更多的時候沒有顧及他人感受,將自己放在凌駕于他人的專家的位置,處處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錯的。
比如,當你咨詢朋友周末去哪家餐廳吃飯時,或許對這樣的建議,你聽上去很熟悉,他們說,這家館子太貴,那家菜不新鮮;這家服務不好,那家要趕上優惠才劃算;這家菜做的不地道,那家人太多……
總之,針對你提出的任何提議,TA都能列出一大堆毛病,讓你覺得沒一家餐廳讓人放心,最后只好放棄周末外出就餐的計劃。
再比如,當你工作不順,和領導關系緊張,找朋友訴苦,你的朋友還真是理解你,竟慫恿你立刻馬上寫辭職報告:“這樣的老板簡直是瘋子,這個公司也真夠奇葩的,我支持你辭職,要是我,一天都待不下去!”。
你這樣發牢騷其實只不過是報告被領導打回重做,你心情不好,而這也的確是因為你工作不夠細致造成,辭職只是說說罷了。你此時最需要的就是朋友能安安靜靜聽你傾訴而已,朋友過激的反應反而讓你堅定了以后對TA敬而遠之的想法。
生活和工作中,在和朋友同事交流時,我們有時需要的就是他們能耐心傾聽,亦或是能站在我們的角度,給出具體可行的辦法,而不是把我們當作是生活的白癡,而他們則是高高在上的專家。
而如果你恰好是個“熱情過度”,“好為人師”的人,也要學會根據不同情境,以及對方狀態,而判斷出在當下的時刻,是閉上嘴巴,當個聆聽者,還是暢所欲言,給出你的“真知灼見”。能夠審時度勢,照顧別人感受是一個人真正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02
同事小芳前一段時間張羅買房,看中一戶性價比超高的房源,但是最終因為一時猶豫,而被其他人搶先一步,從而錯失良機。
她和同事聊天時表示非常后悔,正難過和郁悶中,部門同事阿梅跑過來說:“后悔什么啊,不就是一個房子嗎,有錢還怕沒房子,不行我給你介紹我們家附近的小區!”
大家聽了一時無語,小芳卻實在受不了,怒氣說:“對你來說,是沒關系,你家有好幾套房子,你說的那個小區的房價比我要買的小區,每平米貴1萬!”,氣氛瞬間尷尬。
再比如下面兩段對話,你看了作何感受:
對話1:
A在職參加了好幾次考研,但總是差幾分沒有錄取,非常懊惱。朋友B知情后,劈頭蓋臉:“這個研有什么好考的啊,就算考上了,又能怎么樣?還不是一樣打工!”,B說此話時,碩士畢業5年,已經在一家大型企業擔任經理。
對話2:
C的孩子今年高考成績不夠一本錄取線,但卻也比平常發揮的好。朋友D說:“聽說今年題不算太難吧,怎么考這么少的分!去二本院??刹恍邪?,學校環境和師資質量都很差,去了不是浪費時間嗎,趕緊復讀去吧”。說話的D,孩子正就讀于北京某一本大學。
這兩段對話,聽上去怎么都讓人那么別扭,不舒服,和阿梅的腔調如出一轍。我們發現,阿梅,B或是D他們都是那種優越感滿滿而“俯視蒼生”的人。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開頭是這么一段話: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要記住,這個世界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b>
生活中,我們身邊總有一些有可能學歷比我們高,收入比我們多,背景比我們強,運氣比我們好,條件比我們優越的人。
因此在我們眼里的“大問題”在他們眼中,也許真的就不是問題,是小事一樁。但是如果這樣,在其他人遭遇困境,碰上難處的時候,就肆意挖苦,指責批評,那么在別人看來,他們除了“站著說話不腰疼”,“飽漢子不識餓漢子饑”的曬優越,并不能幫對方分憂解難,反而只會引起并增加別人的反感。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越是條件優渥,越要放下身段,有時無聲的理解比聒噪的批評更加有力量。
03
讓我們把場景切換到會議室,當領導對某個員工的工作匯報不滿意的時候,會順便詢問在座的其他人的看法,我發現這個時候,與會人員通常會有三種不同反應:
反應1:有的人沉默不語
反應2:有的人會比較委婉地提醒大家,該同事的工作雖有不足,但是還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反應3:有的人極力附和領導,將同事存在的問題批評的一無是處,甚至有所夸大
這三種反應中,我覺得第三種最不可取,雖然這么做,表面討好了領導,但實則是落井下石,而且也不利于日后和同事的和諧相處。
其他兩種反應,我們要看具體情境而定,如果現場氣氛非常緊張,可以采取第一種。當氣氛稍微緩和后,就可以使用第二種方法。
無論如何,我們要學會適當閉嘴。因為今天是別人被領導批評,說不定明天就輪到你被罵了,到時不僅沒人幫你,也許別人還會加倍“償還”你今天所做的一切。到時自己被深深捅了刀子才明白有多痛。
職場上,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上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在不同的場合被領導批評或被同事挑戰的情形。
所以當今天的同事被批評時,我們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他們不就是當初的我們嗎?善待他人,將心比心,做不到拔刀相助,那就保持緘默,有時緘默反而是最大的支持。
04
好好說話是一種技能,沉默閉嘴是一項更加高級的本事。
我們專心于學各種提高技能的“術”,卻忽略了更應該學會的是具備同理心,也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認識和理解事物。
擯棄自我的權威意識和優越感,想別人之所想,急別人之所急。有時他人想要的未必是實質上的幫助,反而更在意我們給予的心靈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持。
發自內心真誠的聆聽,握緊對方的雙手,眼神堅定,微笑不語,正是一個成熟的人對他人最溫暖和強有力的支持。
作者木沐,清華大學MBA,知名外企亞太區戰略總監,十年以上高管經驗,專注于職場和個人成長領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