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化讓知識的有序度達到最大化。
我敢說,90%以上的人不會看書。
昨天跟婉宸聊天,問起她讀完一本書之后的感受。
婉宸很坦誠的跟我說道:“讀完一本很棒的書之后,會發自內心的覺得這本書很棒,成長了很多。但是要具體去跟一個人講這本書說了什么,卻又什么都說不來。”
我問她為什么會這樣,她沉思了良久,很神奇的說出了我心中期待的答案:“可能是這本書不夠系統吧。”
然后我又問她,系統的感覺是什么感覺?
婉宸給我舉了一個例子,比如《非暴力溝通》就挺系統的,你能在書里很清晰的看到作者的思路:先不帶評論的觀察,然后表達自己的感受,接著表達自己內心的需要,最后提出請求希望對方具體做什么。
不能再贊同了,《非暴力溝通》是模型君見過少有的這么結構清晰的書,你讀完之后就會有種完全get到作者想說什么的感覺。
但其實它還不夠系統化,你會發現,作者在這四個非暴力溝通的步驟之外還寫了很多東西。
那些東西的分布是雜亂的,讀完之后你會莫名的煩躁。
感覺作者似乎講了很多東西,但具體講了什么又說不上來。
更神奇的是,前兩天跟朋友聊起一個很棒的知識付費課程,我們的感覺也是同樣的。
大概在3個月前,我跟朋友說起我當下的困惑,朋友激動的給我推薦了一門課,說他曾經也跟我一樣,看完那個課后簡直屌炸天。
于是我半信半疑的去學了,臥槽,真的屌。就課程的質量來說,每節課的內容真是沒得說。
但是卻有一個非常大的苦惱,就是這個課真的太亂了,每節課之間的聯系亂七八糟。
如果你單學一門課,它的每節課都收獲感極強,但是一旦把所有課放在一起就瞬間傻了。
模型君猜測,可能是作者本身并不懂寫作這件事,也沒有過輸出的經驗,只是因為多年豐富的實戰經驗,對細節以及事物背后的本質把握得很好。
但是一旦要跟別人講,就會像擠牙膏一樣想到什么說什么,今天覺得這個很棒,拿出來講一講;明天覺得那個也不錯,拿出來講一講。
這是我學完課程之后的感受,前兩天回學校見到這個朋友,我問他學完那門課之后是什么感受。
出乎意料,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感覺不夠系統,很亂。”
要知道,我是因為感悟了很久系統化思維這個東西,而且最近準備寫這個模型,才會有如此深刻的感受。而朋友完全是出于直覺的說出了我想要的答案。
然后我說:“!!!奶奶個熊,我跟你的想法是一樣的,雖然他的課程很干貨,但是太不系統了,我得一邊學一邊用思維導圖梳理。”
朋友激動的說:“你畫了思維導圖?快,回去發給我。”
以上是兩個關于系統化的例子,它們都共同指向一個東西——我們當下看書、學一切知識的狀態。
這種狀態是什么呢?
首先是創作者本身的問題,他并沒有系統化思維,或者說有意識到系統化,但是他的能力還做不到讓他產出的東西足夠系統化。
于是我們學東西的時候,就會出現上面的狀態,好像學到很多,但是又說不出來具體學到了啥。
其次,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自己沒有系統化思維,或者因為懶從來沒有對知識做過系統化。
怎么理解?
舉個栗子,系統化的過程,就像是把一堆雜亂的線編織成衣服的過程。
知識原本的狀態是一堆各種各樣的線,系統化之后,就是我們穿在身上用來增加魅力的衣服。
如果作者足夠厲害,他交給你的就是一件成型的衣服,你幾乎可以不用怎么加工就可以直接穿,遇到這種作者是很幸運的。
但大多數作者,都不是專業的內容制造者,他生產一門課,寫一本著作,只是想把自己多年的思考和研究寫下來,他給你的就是一堆線,但是是上等材質的好線。
這個時候,我們作為學習者就要自己把這些線制作成衣服,這個制作的過程就是系統化的過程。
但是處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系統化成了一種奢侈。
一方面,誘惑太多,很難抽出大段的時間靜下來學一個東西、看一本書,我們是在碎片化的間隙抽空刷一篇文章,聽一段音頻……
另一方面,信息太多,雜亂無章,而且還互相矛盾。
這就成了你當下的現狀,看了大量諸如《厲害的人遇到問題的思維模式與普通人之間的差距在哪》的文章,買了一堆得到、知乎live的課程,看過一些所謂的好書。
似乎是各種東西都知道一點,但又沒有一樣精通的,沒有一樣為我們所用,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改善我們的現狀。
我們依然跟之前一樣,甚至比之前更焦慮。
什么是系統化?
系統化的底層是熵增定律,把知識的有序度達到最大化。
好吧,換成人話來說就是:
系統化的過程,就像你媽媽用織毛衣的簽子,把很多坨雜亂的毛線織成一件毛衣的過程。
毛線是你當下學到的所有碎片化知識,可能是一篇文章,一個音頻,一節課程,一本書。
而毛衣就是你把知識系統化之后,每一個領域的系統知識。這些知識不再雜亂,它們結構清晰,分類明確,層層遞進。
就像模型君現在的幾件“毛衣”——學習系統、寫作系統、成長系統、人性系統、自我管理系統。
這些毛衣都是我從各處取得毛線后,用簽子一針一針編制而成的。
簽子是思維導圖和金字塔原理。
好了,今天的重磅菜來了。
這兩年為了編好學習系統這件毛衣,我先后接觸了大量的學習方法。
最開始是刻意練習;
再后來是思維模型和第一性原理;
然后是費曼學習法;
接著是思維導圖和金字塔原理;
還有YJango大神的建模欲望;
湯質看本質的晶體思維與流體思維;
后來很多人跟我提到做中學和動態學習;
我在邏輯英語里又學到一個叫做邏輯說服的東西;
在學寫作的時候又感悟到具象理解和輸入輸出;
在看《如何閱讀一本書》時學到一個叫做主題閱讀;
聽吳伯凡認知方法論又自己感悟出來一個存量思維。
……
是不是頭都大了?
這么多學習方法,難道我都要去用嗎?它們都有效嗎?
我比你更頭大,某一天當我打開有道云筆記,發現學習方法這個文件夾里居然躺著這么多方法。
頓時就一陣焦慮襲來,好像是學到了很多東西,但其實雜亂無章,根本不能轉化為一個簡單可上手操作的工具。
不能改變我學習方法一坨屎的現狀。
于是我開始靜下來去思考,各個學習方法之間的聯系。
它們是并列關系還是包含關系,能不能下沉為更底層的學習方法?
最后,模型君從思維導圖和金字塔原理里抽出來兩個學習方法。
其中一個是你之前看到的《分類思維》;另一個就是今天的《系統化思維》,它集合了思維導圖、金字塔原理、存量思維、主題閱讀等學習模型。
不知道你有沒有一點感覺了呢?什么是系統化?
就是模型君從各處搜羅、學習各種學習方法,最后用一根線,把這些所有的學習方法系統成“五維學習法”的過程。
這種系統化還體現在我學寫作、學說話、學營銷、學管理、學時間管理、學職場法則,幾乎每學一個東西,我最后都會來走系統化這一步。
如果你看到這兒還是有點懵,有點似懂非懂,模型君再返回起點跟你解釋一下。
1、思維導圖
其實思維導圖的整個過程,是在用一個網把所有知識串聯起來的過程。這個過程你會去思考知識之間的聯系,是包含還是并列,需要向下延伸還是向上總結。
2、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跟思維導圖很像,但是思維導圖更具象,你一下子就知道知識之間的關系,它是一層一層的,像是有一根線把它們串聯起來。
3、存量思維
這是模型君曾經自己感悟的方法,它的作用是解決信息爆炸,學一點忘一點的問題。核心是建立框架,不斷往第一性原理下沉,把知識兜底。
4、主題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告訴我們,如果你要深度的學習某一領域的知識,你就要找大量那領域的書來看。
以上4個方法的底層,都可以總結為系統化。
即,去學大量那一領域的知識,然后把它們整合在一起,用框架和第一性原理去把知識下沉,最后拿出一套簡潔的體系!!!
怎么系統化?
怎么系統化其實上面已經說得七七八八了。
模型君想再拿如何讀書這件事單獨講一遍。
因為曾經有朋友真誠的問過我這個問題,他說他讀書總是不得要領,一本書讀完之后就忘得七七八八了,需要反復返回去看,才能記住一點點。
后來也有一些讀者私聊我,問模型君的讀書方法是什么。
今天我把它分享給你。
1、讀完就已經忘得七七八八,這是正常現象。
因為遺忘是我們千萬年來進化出來的機制,只有那些被反復用到的才會形成長期記憶。所以不用擔心,再牛逼的人,他讀完也跟你一樣懵逼。
2、該你做的事情來了,你需要邊看邊記筆記。
這點我需要你有多少記多少,筆記不嫌多,模型君讀一本書會記300-800條筆記。
因為靈感轉瞬即逝,如果你不記下來,或者記得很少,當你讀完一本書之后去回顧,你對這本書的理解就沒有多少。
3、讀完這本書之后,用思維導圖去重新架構整本書,梳理所有的筆記。
這個過程就是系統化,將你從書中學到的每一個零碎知識用一根線串聯起來。
這個時候筆記就發揮作用了,我不用重新看書,直接對目錄和筆記進行系統化。完了之后,這本書的精髓就被我拎出來了。
PS:模型君看很多人不會用思維導圖,他們把思維導圖當筆記本用。模型君這里提醒一下,思維導圖是“關鍵詞”的導圖,不是句子的導圖,不是段落的導圖,否則就成了筆記本。
4、主題閱讀,繼續讀同一領域的書,不斷完善這個系統。
讀完一本書只是完成了一個小的階段性目標,后面的主題閱讀才能發揮系統化的魅力。
當你同類書讀多了之后,你會發現,它們之間大同小異。存在大量的相似知識點,但是也會互有補充,甚至互相矛盾。
這個時候你就要把每本書當作一個章節,把所有書當成一本大書,重新進行系統化。
比如模型君讀了幾本寫作類的書之后,需要把這幾本書放在一個思維導圖里面:標題放在一塊;寫作技巧放在一塊;寫作思維放在一塊……
同樣的,讀了兩本以上理財類的書,讀了兩本以上表達類的書,模型君都會重復上面的系統化過程,每讀一本同類書籍就系統化一次,直至整個系統大廈建成。
5、最后一步是運用第一性原理,不斷簡化這個系統。
當你把幾本同類書籍整合在一起的時候,你會發現整個系統變得無比龐大,這會加重你大腦的認知負擔。
比如模型君在整理表達類書籍的時候就發現,每本書都有它的獨特思想,合在一起就很龐雜。
于是模型君開始將模型下沉,下沉到最后發現,一切說話的底層都是“主動權問題”,然后再從這個底層延伸出去,分析各個場景。
最后一個龐雜的體系就變成了一個簡潔而有條理的系統。
再比如寫作系統也是,每個厲害的作家都會告訴你很多寫作技巧,最后你到底是聽誰的呢?那么多難道都要用嗎?
模型君就下沉,沉到底部就找到一個滑梯效應,一切的寫作都是在制造滑梯的過程,然后再從滑梯效應延伸出去,分析各個場景。
整個系統就變得簡潔而清晰。
PS:當然,最底層的框架不止一個,這兒只是拿一個點舉例。
不僅僅是讀書啊,這兒只是拿讀書舉個例子,其實你學任何東西都可以用這個系統化思維。
模型君在混沌大學學到李叫獸的《營銷三角》后,也會和我在微信讀書看的《爆款文案》連接起來,進行系統化。
那種逐漸逼近領域本質的感覺,會讓你興奮得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