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世界大同
時間就這樣不疾不徐的流逝著,期間中華大地經歷著歲月的磨礪和一次次的血雨腥風,當混亂的歷史有了理想與方向時,混亂就不再是一無是處,相反會顯示出一種蓬勃生機的魅力,直到這兒迎來了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一位偉人。
19世紀末的中國清庭腐敗,國家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不聊生,原在香港學醫的孫中山,在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拋棄了“醫人生涯”,進行了他偉大的“醫國事業”。決心“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廈之將傾”,明確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旨在建立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國,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和諧社會,以“博愛”、“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為己任,實現中國和世界文明共享,共同進步,建立一個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
在歷史學家看來,孫中山與朱元璋有相似之處,清帝剛退位,孫中山即親率數萬將士,赴明孝陵舉行盛大典禮,聲稱清廷覆亡“實維我高皇帝光復大義,有以牘啟后人,成茲鴻業”,因而要來當面稱頌其“驅除光復”之偉勛。也許在那個時刻,他就有了魂歸鐘山的想法。
當時人一般會選擇魂歸故里,但是孫中山把身后事放在南京這一選擇,與明孝陵所凝聚的歷史文化內涵之間有一定關聯,表達了孫中山繼承和超越傳統族裔認同、建構新式國家形態的抱負。同時這一選擇,表明他非常看重“南京”這一空間符號的象征意義,通過葬身南京,為身后的國民黨和全體國民留下一個關于現代之中國歷史記憶的焦點。
孫中山先生畢生致力于將中國造就為現代國家,南京則見證了這一求索道路的巔峰和遺憾。可以說,南京是孫中山生命記憶的凝結、人生意義的象征和未竟期望的寄托。他那句著名的政治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須努力”,時時提醒后來者們謹記“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念,并繼續完成其改造國家的未竟之志。
中山陵,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孫中山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代表著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8個平臺,象征著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
整個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花崗石墻面,顯得莊重肅穆,青色象征青天,符合中華民國國旗的顏色——青天白日滿地紅。青天象征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顯示了孫中山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周圍還有音樂臺、流徽榭、藏經樓、靈谷寺等景點。
如今漫步中山陵景區,綠青山水淌音符,松柏掩映偉人座像。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道路兩旁,松柏掩映,音樂臺上白鴿飛時日欲斜,靈谷寺內禪房寂歷飲茶香。
在孫中山逝世后,紫金山又迎來了他的一位繼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