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么時候開始,“心理”這兩個字在不知不覺之間滲入了人們工作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到處都在談心理,事事都要往心理上靠,連圖書館里各種不同分類的書架上都能看到一些不沾邊的某某心理學的書,什么《說話心理學》、《飯局心理學》、《美容心理學》……一堆不知道哪里來的磚家們創造了這一門又一門的“學問”。
這年頭好像誰不說點心理,就覺得out了一樣。這要放在20年前,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待遇。還記得有一位心理學老師說過,20多年前,在身邊人知道他大學是讀心理學專業時,大家是多么地疑惑這是怎樣的一個專業,從而也對他平添了許多擔心。都說“風水輪流轉”,這些年,心理學突然爆發式的流行,讓當年那些被擔心的大學生們也算是揚眉吐氣了。
到底什么是心理學?心理咨詢師課本上的定義是:“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那么,什么是心理現象?“心理現象是心理活動的表現形式,人人皆有,是宇宙中最復雜的現象之一”。它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部分,每個部分里又有對應的多個內容。
其實,通過上面的圖來看,它跟其它的專業學科內容框架沒有特別的不同,無非就都是一些概念、關系、結構。它甚至都不是我國教育部劃分的13大學科門類,它僅僅是歸在教育學學科門類之下的一級學科而已。像其它學科一樣,“物理學”,“管理學”,“醫學”……等等,它們都有著自己的發展歷史和各種理論,有假設、有實驗、有結論、有實際案例。要說不同,可能就在于它研究的是“人”,而其它的學科大部分研究的是事或者物。
心理咨詢也不等同于心理學。心理咨詢的學科分類是在醫藥與衛生科目下,它從內容上是屬于心理學的分支內容之一,基于心理學基本理論和社會需求,把基礎的心理學知識與求助者的需要結合在一起,幫助求助者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從這里可以看得出,心理咨詢是“幫”,但幫的前提是求助者自己有主動需求,有想解決問題。在這個時候,心理咨詢師才會用專業的知識和技術方法向求助者提供專業的幫助。主動方是求助者,而不是咨詢師!
咨詢師不會沒事跑去拽著你說,“來,我給你看看”。放心吧,沒人有空分析你,去猜你在想什么!更沒有人會因為你說了什么,做了什么就判斷你心理有沒有問題。真有那種人的話,恐怕他才是心理有問題吧!
還有人會覺得,心理咨詢師不應該有情緒,也不應該發脾氣。這也是不對的!咨詢師首先是個人,不是機器,是人就會有情緒。多接觸一些咨詢師之后,就會發現,心理咨詢師不僅會發脾氣,而且發的脾氣也是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心理咨詢師的職業要求和職業素養,會讓咨詢師們知道用有效的方法去處理自己在工作狀態下的各種情緒,也懂得該如何劃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正如每個人在職場中都是要有自己的職業角色,咨詢師也一樣。有位大學老師常說,“我只要進了教室,就立馬把自己放在教師的角色上,說的做的必須像個老師的樣,但只要出了校門,我就可以做回生活中的自己。”
有空研究別人,還不如多想想自己。心理學是一門要終身學習的學科,基礎知識要扎實學好,要不斷地持續學習,李老師推薦的書都還沒讀完,也分享給大家,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買來一讀。李克富 | 咨詢師推薦閱讀書目 - 簡書
助人自助,不求不幫——這是我記得最清楚,也是執行地最好的兩句對心理咨詢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