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婉清
(一)
從很早就有的慕課,到現在的公眾號課程、各大平臺的收費課程,還有最近也很流行的分答在行等,我們都說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社會,一點沒錯,現在有無數個可以學習的機會就擺在眼前,多少人期望這些課程可以幫助自己改變人生軌跡,成為高富帥,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當然這是夸張啦,不過確實有不少人寄希望于聽幾次課程,看幾篇好有道理的好文章就能改變自己的愛拖延、沒毅力的狀態,甚至找到人生的財富方向。
這當中就包括我自己,我在一塊聽聽和得到上購買了很多不便宜也不算貴的課程,但算下來也有幾千塊了,有學英語的、有快速建立健身方式的、有教打造個人品牌的、有說演講的、有教心理學的、有金融經濟類的……看到什么感興趣的都想去學去聽,學到最后非常焦慮,發現知識的海洋太大了,而我也沒有很專注于哪一個領域,最后只能是“吾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為什么會這樣?
我們的老祖宗,是從一個不確定性的社會發展而來,那時候的人們一旦聽到周圍有風吹草動,往往會出現兩種反應:第一種聽到動靜想都沒想就跑,第二種是等待觀察清楚之后再決定跑還是不跑,而結果當然是先跑的風險要小,從而留下來繁衍的也就多了。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生來就帶有這種輕信的、不穩重的、不耐心的基因,只不過有些人表現得很明顯,而有些人卻改變了很多。
問題是,這樣一套生存規則在現在這個社會并不適用了,沒有耐心的、輕信的、不愿思考的人在這個時代里已經沒有競爭力了。
所以可以確定的是,學習是一定要學的,而且是需要終生都在學的。不過我們學習的方式可以適當變一變了,總結了一下,說白了就是:要從之前的走量,變成以后的走質量。世界上很大事物都是共通的,做生意是這個思路,那么學習也可能是這樣才足夠高效。
(二)
那么有了這個思想上的變化,我就開始調整我自己的學習計劃了。實際上我作為教育工作者,教授過很多學生,發現成績不錯的學生中,總有一個這樣的特點:愿意聽老師的話,按部就班的,反復完成作業筆記等任務,從而得到了很好的練習和鞏固,往往成績就是比只有些小聰明不愛寫作業的孩子強很多
我們都知道,成年人的學習有個很關鍵的特點:我們是為了用起來才去學習的。但是現在的我們還和學生時代的我們一樣,如果只是簡單的告訴我們一個概念或定理,那可記不住,非要做上很多題,反復的驗證這個概念怎么樣是對的,怎么樣是錯的,什么時候應該使用,什么時候用就錯了。
注意了,抓住關鍵詞:一個概念、反復的
我們沒法同時學習好幾個概念,而是每次只能先理解透一個概念或定理,再去學習下一個。
我們沒法一次性就記住并學會一個概念或定理,需要反復的練習,反復使用。
事實上,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也應該是這樣,正確的價值觀念,要反復去說,反復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千萬不要以為說一次就夠了。最終孩子們總會從某一個角度真正理解這個觀念,從而給孩子塑造了很好的習慣
由此我也可以得出我現在的學習方式了:
挑選優質課程去學習,堅定決心只學一課,只學一家之言,真正先把至少80%的內容弄懂、踐行之后,再去考慮其他課程。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大大減少了我的焦慮,每天只需要專注于這一件事,就能很好的學習到新知識,
然后專注于思考如何應用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再然后就是去做了
結束語
好的學習方式有時候來的比學習本身更加重要,因為它直接決定了你是否能夠得到足夠的正想反饋,從而一直按照這個方式做下來,直到真正實現自己的目標。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