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次郭羲仲韻柬玉山人
明.張師賢
故人一隔紅云島,相見銀屏七夕前。
花近小山當鶴廣,溪深嘉樹覆書船。
參差清吹流銀漢,餮殄文彝散玉煙。
更擬此君亭子上,醉欹紗帽會群賢。
-2- ? 說中國古詩詞中亭子的意境
唐洪在其《試析中國古詩的亭意象》中說:
亭最早作為國防軍用建筑,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多設于邊疆要塞,用以監察敵情、傳遞烽火......亭還有一種功能就是審美功能,特別是受魏晉南北朝時玄學隱逸、登山臨水之風氣影響,亭的這種審美功能得到凸顯。
亭子常有“思鄉情切”的韻味在里面。如: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世說新語》
這表達了西晉末年朝廷偏安一隅,時人觸景生情,思鄉情怯溢于言表。最后傾注了幾分收復故土、重振山河的意氣風發在里面。
另外,亭子還有一種“離別愁”的情愫在里面。大抵是受到了“十里長亭送君別”的影響。如:
江浦程千里,離尊淚數行。無論吳與楚,俱是客他鄉。何處最悲辛,長亭臨古津。往來舟楫路,前后別離人。
——柳郴《贈別二首》
唐洪解說為:詩中同時將長亭、江浦、古津、他鄉客、別離人等帶有別情之意象并列,以離奇的手法描寫出中唐人民疲于奔命、流落他鄉的現狀。
-3- ?這張照片
這是揚州城內文昌閣。
大抵凡歷史上人文薈萃的城市,都有一座文昌閣。
揚州是中國繁榮持續最久的城市之一,在漢代便有“揚(揚州)一益(成都)二”的說法,直到清代中期,揚州仍然是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揚州文昌閣,始建于明。其原為系列建筑群之一,現為碩果僅存者。如:
(揚州文昌閣)建于明代萬歷十三年(1585年),屬于揚州府學建筑群,舊日閣上懸有"邗上文樞"匾額。揚州府學建筑,已陸續圮毀,現僅存文昌閣。
這一"邗上文樞",大抵說明了揚州歷時文氣之盛。
這張照片拍攝于2015年,當時正在換工作之際,閑暇跑了趟江南和黃山一代。揚州是其中一站。
從蘇州到揚州,沒有高鐵,只能汽車。雖然距離不遠,但揚子天塹,過去也用了4、5個小時。
這是初暮時分,天未全暗,華燈便已初上。
車水馬龍往來如織。
尋一僻靜處,架上腳架、長曝光。要讓匆匆然都靜下來。
兩旁,新樓初立。
這老樓,兀自更孤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