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輛自行車,它半新不舊,油漆脫落,款式陳舊,品牌無名,一看就是有些年頭了。想當初,一個同事對我說,騎自行車是不錯的,既可以出行,又可以當一項運動來健身。于是,我就從我哥哥家拉來了這輛不知道什么來歷的自行車。只是當時沒騎幾天,就把它擱在樓道下,一放就是快一年。前幾天,偶爾看見了,心血來潮,就搽搽灰塵,充充氣,用它來上下班了。
騎在馬路上,總感到不自在。現在統治路面的是橫沖直撞的汽車,再者就是見縫就鉆的電動車,難得看到幾輛自行車,偶爾看到人騎著自行車的,也大都是年輕人(特別是學生)騎著色彩鮮艷的帶變速功能的輕巧自行車,不多像我這類的老式自行車,騎的也基本上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或者是打工的。我這樣年紀騎著這么老款的破自行車,很真的很少,少的甚至顯得有點另類。說真的,我總覺得好像在汽車里、在沿途的人都在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看著我——雖然這是不可能的。
30年前,是永久、鳳凰等品牌的自行車大行其道的時候,是自行車作為最要緊的交通工具的時候。那時,家家戶戶都有一輛甚至幾輛自行車。記得那時,我家有一輛永久牌的28吋自行車,看上去結實、耐用,甚至有點笨重,但那絕對是家里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每年的拜年時節,不管路途遠近,都是父親騎車,母親抱著我坐在自行車后座上,哥哥是坐在自行車的橫檔上,而且自行車的把手上還掛著分量不輕的拜年物品,一輛自行車,馱著4個人,慢悠悠的在路上。這樣的場景,并不鮮見。還記得我初中的時候,由于學校離家還有點路程,我是騎著一輛半新不舊的自行車來往,一開始身高不夠,于是就把屁股坐在自行車的橫檔上,蹬著自行車,那感覺絕對不比如今開著車子差。那時候,中國被稱為是“自行車王國”,城市馬路上,特別是上下班的高峰期,洪水般的自行車流是每個城市最常見的一道交通場景。那規模,那氣勢,一點也不亞于如今的汽車流。
轉眼30年過去了,汽車逐漸進入了普通家庭,更隨著電動車的異軍突起——在我的印象里,大概2005年開始,電動車快速的普及——如今,城鄉馬路上,自行車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眼,成為了私家車和電動車的天下,汽車流代替了自行車流。坦率的說,現在的路上,至少在我們這里,你是很少看到人騎著自行車——這致使我騎著一輛半新不舊的自行車上路,居然會有種不自在的感覺——在這30年前是無法想象。時代發展,使得自行車這樣一種交通工具,已經無可奈何的被淘汰;騎著自行車出行,做為一種環保、健康的交通出行方式,已經無可奈何的被乘坐汽車、電動車之類的相對舒適、快捷的出行方式所替代。如今的自行車,更多的是做為種健身、運動的工具了。這也許有點傷感,但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早上出門上班,在傳達室門口,看到一個不大的紙箱,上面有“永久”兩個大字:看來,里面是一輛永久牌的自行車。看箱子的大小,應該是一輛兒童騎的小自行車吧?看來,如今的孩子認識永久、鳳凰等之類的自行車,將不同于我們。永久、鳳凰等做為一種大眾化的交通工具,只能夠做為一種記憶,存在像我差不多的年紀以及比我大的人的腦海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