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孩子去商場玩兒,或者接孩子放學的路上,經常會碰到一些發傳單的姑娘小伙兒。
看見我們這些帶著孩子的媽媽或者奶奶就湊上前來,把傳單熱情的往我們懷里塞,時不時的還要跟孩子互動兩句,給他個小玩具什么的。
通常在他們發傳單那一刻我就拒絕了,若是沒來得及拒絕,常常出于禮貌會填一份他們的邀請單,寫上孩子的名字和我的電話號碼。接下來就等著他們打電話給我安排試聽課。
試聽課上通常看見孩子玩得很開心,在孩子的一句“媽媽,我想學”的鼓動下,繳械投降。用這種套路,我不知不覺已經給孩子報了兩個興趣班。實際上這還是在秉持盡量不沖動的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的前提下。
接下來的興趣班模式就成了周末我帶著孩子去興趣班學一兩個小時,這個期間家長坐在外面無所事事。
孩子上了興趣班我們心里覺得很安慰,就好像他會習得那個技能,將來會多才多藝,我們已經為他付出啦!
可是回頭想想,我們帶孩子上早教班,回家后我們跟他一起玩嗎?我們帶孩子畫畫,回家后我們跟他一起畫嗎?我們帶孩子學琴,回家后我們跟他一起聽音樂嗎?我們帶孩子學英語,回家后我們跟他用英語交流嗎?
沒有家長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上興趣班對孩子的作用,似乎是杯水車薪,真正得到安慰的是我們自己。
很多家長都是上班族,平時陪孩子的時間本來就少,到了周末我們還得把寶貴的陪孩子時間分到興趣班,而我們卻在外面拿著手機無所事事。
如果我們把這些時間拿來與孩子一起做個游戲與孩子一起閱讀一本故事書或者和孩子一起聽段音樂,既免去了奔波之苦,又增加了親子時間,培養了親子感情,孩子又從玩的過程中得到成長,還可免去一大筆的資金投入,我們投入的只是一些時間、耐心和育兒的方法而已,是不是一本萬利?
對于小小孩這還可能真的只是興趣班,到了上小學的孩子就變成培訓班啦,從以前的各種才藝班變成了語數外等等的培訓班。
別人家的孩子在補課我們也要補,不然就落后在起跑線上,中國家長的這種焦慮感一直充斥在我們周圍。可我們甚至不曾想過也許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贏在起跑線有那么重要嗎?
曾經聽到有孩子感嘆真羨慕那個班里不用補課的誰誰誰,當時真覺得心酸,在外面補課已經成了現在小學生的常態,如果把補課的時間給孩子開心的玩樂一下,看幾本優秀的小說,孩子會不會成長得更好?也許這才是讓孩子在這場人生的馬拉松中保持充沛體力的好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