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步秋葉
朱子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詩所寫的是一種修養的勝境。美感教育給我們的就是“源頭活水”。
朱光潛在《美在從容生活間》有言:科學告訴我們,人類一切成就到最后都要和諸星球同歸于毀滅,在自然圈套中求征服自然是不可能的,好比孫悟空跳來跳去,終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
人可以跳開自然的圈套來征服自然,可以在自然世界之外另在想象中造出叫人合理慰情的世界。這就是藝術的創造。
至小就特別佩服那些能夠把生活過得藝術而有詩意的人。讀書時,特別喜歡梅蘭竹菊四君子,仿佛它們承載了文人的傲骨與志氣。便也學著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種上一些菊花,植幾株竹子。
菊花開時,采幾株插于瓶中奉于臺幾之上,想象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懷。也會置一方小凳,坐于竹下,一本書一壺茶,心中怡然。仿佛生活也因著這幾株菊與竹,變得愜意美好了幾分。
多受些美感教育,就是多學會如何從自然現象之中解放出來,由奴隸變成上帝,充分地感覺人的尊嚴。
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閑階級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豐富華嚴的世界中隨處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美在從容生活間》一書為朱光潛作品的自選集,文章選自朱光潛的四部著作,分別為《談修養》《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美》《談美書簡》。
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更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中國現當代美學的奠基人。
之前曾看過朱光潛先生青年時期著的《談美》,被書中透出的親切感和深入淺出的文筆深深吸引。今日再讀朱光潛先生的《美在從容生活間》,更是被書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美學觀所折服。書中更有著名畫家汪鈺元所畫精美插畫,精美圖文,解讀大師畢生思想精華。
人之一身,自學生時代起,就開始讀書,今日我們所講的讀書就是前人的做學問,朱光潛先生認為,學校教育之功用,一為啟發興趣,再就是指點門徑。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讀書需要養成仔細分析的習慣。以看小說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結構,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寫,第三次但求人物與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對話、詞藻、社會背景、人生態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只一味圖讀,不去消化不去思考分析,書讀完了也就讀完了,待日后再去回憶,心中腦子里未必能有多少內容。朱光潛先生在書中提出:讀書不在多,書多易使讀者不專精。學問,不能通就不能專,不能博就不能約,先博學而后守約。這是治任何學問所必守的學問。這正是現在好多“讀書人”所應該謹記的。
美感經驗并無深文奧義,它只在人生世相中見出某一時某一境特別新鮮有趣而加以流連玩味,或者把它描寫出來。
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人對于一切事物,無非就以上三種態度。而每一種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間的著重點卻又不同。
小孩子穿一件衣服,若是表露出不太情愿或是心情低落,你哄一句,“啊呀,這件衣服寶寶穿了真是漂亮!”小孩子立刻就會喜形于色。
記得以前曾看過一篇文章,文中述說了一位性格內向又有些自卑的小女孩,在幼兒園里和同學相處,總是低著頭不敢大聲說話。一天去商店買文具,看到一個非常漂亮的發卡,試戴后營業員夸其漂亮,小女孩心中歡喜,買了下來。
出門時遇到同學,都是自信滿滿,笑容滿面,大家也都說她今天很漂亮。直到回家后才發現,頭上根本沒有發卡,回頭去找,才直到,原來發卡丟在了商店,付過錢后壓根就沒有拿走。
雖然說這是一篇說自信的文章,卻也剖析出人性之中對于美的追求,小女孩因為覺得自己美了,便有了抬頭與同學問好,笑容滿面的自信,而又因了這份自信,在大家眼中小女孩就真的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美。
人之所以異于其他動物的就是于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她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過一世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
本書中很多文章為朱光潛先生八十幾歲高齡時所寫,文風與青年時期的書又有些不同。用先生自己的話說:因著幾十年來的任教和寫“高頭講章”,腦筋慣在抽象理論上兜圈子,對文風的丑惡現象經常發點脾氣。再者,從解放以來一直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對過去自己的言論中錯誤和不妥之處日漸有所認識,趁此項讀者做個檢查或“交代”......當然,以上都是先生至謙之語。
本書為四大部分,分別為:此身、此時、此地;生活本身是方法,也是目的;世界因缺陷而美;風行水上,自然成紋。在本書中,先生對于人之一生從立志、求學到交友、消遣以及價值、藝術等等,針對時弊抒發了自己的觀點。
如果你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美學觀有自己的見解,甚或至于有任何的疑慮,打開《美在從容生活間》聽聽朱光潛先生的分析,相信你總會有一番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