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她》、《帕丁頓熊》之后,很久沒有一部讓我看完一遍覺得不過癮想再看一遍的電影了。這樣的電影往往讓人看完后,細細琢磨才明白電影創作者的深意,就像有一股茶進入口中后慢慢回味的幽香。是的,《神去村》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神去村》講述的是一個高中畢業后沒考上大學的都市青年平野勇氣,來到手機信號都沒有的大山里的神去村,慢慢成為一名優秀的伐木工,融入神去村的故事。
這么介紹實在太簡陋了,這片子值得稱贊的點太多,容我一點一點細細道來。
電影的笑點自然又溫暖,就像一股清新的風迎面吹來,加上飾演平野勇氣的演員有一種天然的都市青年呈現出來的呆萌和逗逼趣感,讓每一個笑點都輕松有趣。下面是我隨便回想就記得起來的笑點,略記一二。
笑點一:平野勇氣剛來到神去村,在伐木現場被師父一把推到了山下,(話說還真是沒人去拉他一把)從山下爬上來后,屁股上沾滿了水蛭(也就是吸血的螞蝗),現場的伐木工們紛紛用打火機對著平野勇氣的屁股來幫他去水蛭。從那以后,村里的小孩都叫他水蛭哥哥。
笑點二:來到村落的第一頓飯,由于吃不下師父家做的剛放血后新鮮的生鹿肉,平野勇氣半夜在廚房里啃著干面包,不小心發現了師父放在廚房里的鹿頭,嚇一跳,隨手拿起一杯水一飲而盡壓壓驚,卻發現師父家老太太的假牙泡在里面。
笑點三:在村落的第二天,平野勇氣準備回家,問村口打牌的四個老太太最近的公交站在哪里,老太太們回答,超市旁邊,問,超市遠嗎?能走到嗎?老太太們回答,不遠,你這種年輕人可以走到,但是我們平時都是坐車去的,開車兩個小時。
笑點四:把走失的小男孩背下山后,平野勇氣被發現毒蛇咬住耳朵,搶救過后,右邊耳朵大的像彌勒佛,最后還被暗戀的女神忍不住逗笑。
笑點五:祭山神的晚上,平野勇氣因為母親的電話,趕不上祭奠的隊伍,他暗戀的女神騎上摩托車帶他上山,女孩問:我怎么感覺有東西頂住我了?平野勇氣回答,誰叫我穿的丁字褲啊(備注:祭山神男人們的統一服裝就是僅用毛巾大小的布蓋住敏感地帶)
說完小清新幽默,聊聊這部電影里面引人深思的地方。最重要的主題當然就是俚語“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平野勇氣跟著師傅們把砍好的樹運到市場上售賣,一顆像臉盆一樣粗的樹因為它的年輪大小均勻,樹質良好售出80萬日元(約人民幣5萬元)。從小在都市長大的平野勇氣第一反應就是“哇!那要把整個山頭的樹都賣了,那不是要成為億萬富翁了?”師傅們微微一笑,娓娓道來:這是祖先們認真栽樹留給我們的財富,我們認真栽樹,就是給子孫們留下一筆財富。這份工作就是這么與眾不同。我們的工作做得是否好,要留到下輩子才知道,而且是留給我們的子孫們去評價。
細細想想,近期也看了不少電影,歐美的《但丁密碼》、《奇異博士》,國內的《湄公河行動》、《我不是潘金蓮》,韓國的《少數意見》、《局內人》。每個片子都各有共同的地域風格,但是少有像日本的這部片子一樣能把一件簡單的事情拍的這樣有趣還有深意。
“我們的工作做的是否好,要留到下輩子才知道。”
其實我們的每一份工作都可以這樣看待,每一份工作都是在為社會,為國家,為下一代做貢獻。公務員們在治理國家,為下一代創造更加美好的社會環境;企業職員們在提升經濟發展,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經濟儲備;藝術家們在創造藝術作品,為下一代豐富精神層次。《神去村》的導演用一個看似枯燥的工作—伐木工,拍成了一個有意思的、教育意義深遠的工作。
看完片后,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微笑著沉默:我的工作做的是否好?是否是意義長久的,可以留給下一代為之驕傲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