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甄嬛與允禮經歷生離死別的,主要有三個人。
皇后——逼到絕境
眉莊的到來,打破了甄嬛沉靜的生活,她說甄遠道被人陷害,病重垂危。
溫實初的到來,則帶來了允禮的死訊。
見慣了山里的美景,也已經要沉浸在甄嬛和允禮的蜜糖之中了,這個時候,突然很不習慣這些宮里來的人。
甄嬛每日不吃不喝,憂傷難過,槿汐拿來了一碗打胎藥。
甄嬛為了孩子,終于決定振作起來。
她是振作了起來,看上去走的是一條活路,其實也是一條無法回頭的絕路:回宮。
找出允禮死因,也是支撐甄嬛的一個理由。
從前甄嬛心中有希望,宮斗是正面迎戰,現在宮斗對于甄嬛,是沉重的枷鎖。
她只想逃脫,卻不得不回去,全副心思的武裝,累,真的很累。
好不容易可以回宮了,允禮回來了。
甄嬛見到允禮,應該是很高興的。
無論他回來面對什么,總比他死了好。
甄嬛也應該是無比遺憾的,再等一等就可以等到他了。
二人告別,甄嬛狠心說,是她貪圖榮華富貴,孩子是皇上的。
直到允禮說自己在外遇險,死里逃生,能活著回來全憑想見甄嬛和額娘的意念。
甄嬛終于裝不下去,說不能為了他們二人的幸福,讓其他家人死。
允禮說,如果你一直對我說無情無義的話,我不會信。現在你說你不得已,我才明白你再也不會跟我在一起了。
看到這里,好希望,槿汐不要用那碗打胎藥,刺激甄嬛振作起來。
那樣甄嬛或許能等到允禮回來。
或者溫實初不要來告訴甄嬛允禮出事了,就讓甄嬛多等一段時間。
最可惡的,還是皇后一黨,如果不是他們一定要除去甄遠道,甄嬛就沒有回宮的絕對理由。
即使面對允禮的死訊傷心欲絕,那也是在宮外,也還能等到允禮回來的那一天。
所以,到了這里,心態才切換過來,還是要回宮,好好教訓那些毀滅別人人生的人。
相信這也是支撐甄嬛的意念。
摩格——罪魁禍首
皇后是刺激甄嬛回宮的直接原因,摩格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當時甄嬛和允禮在山中見到摩格時,多少猜出了他的身份,是準葛爾人,常年騎射,兩個下人還叫他“大人”。
摩格說話侵略性極強,既說喜歡甄嬛,想得到她,又說想要大清的河山。
如此狼子野心,允禮也只是威脅說要殺他,卻并沒下手。
后來這個人給他們帶來了大麻煩。
允禮去滇藏,船沉了,因為熟識水性,活了下來,誰知上岸后又中了準葛爾細作的埋伏,被他們從隴南帶到了準葛爾。
隴南是大清地界,允禮在此中埋伏,說明準葛爾人在大清早有布局。
這次行動的負責人是摩格,他當初混入大清應該就是打探敵情、安排人手的,要不然怎么連甘露寺的山都摸上去了,能被毒蛇咬傷說明他走的是荒蕪的小道。
最后允禮逃出來了,但回來已經是四個月之后了。
如果當初殺了摩格,沒有了他的埋伏,允禮就能準時回來。
而且,允禮不出事,甄遠道有他的照應,也不至于被皇后一黨陷害。
我們知道,摩格后來還干了一件大事,皇上懷疑允禮和甄嬛有私情的直接依據,就是摩格在宮中說,甄嬛和允禮私通。
當皇上找摩格證實時,摩格否認了。
皇上是個多疑的人,怎么可能信,他知道摩格喜歡甄嬛,認為他是有意袒護甄嬛。
原本以為,這個大漢還算是有點良心,看在救命之恩的份上沒有出賣允禮和甄嬛,但真相是,他沒有證據,如何指證二人私通?
摩格只看到了他們結伴出行,就算他猜到二人關系不一般,也根本稱不上證據,不可能拿到臺面上說。
所以,決定甄嬛和允禮情路的兩件大事,允禮沒回來,被皇上疑心私情,關鍵點都在摩格。
當時在山中發現摩格并非善類時,就該殺了他,只能說允禮和甄嬛太過心善了。
浣碧——最后一程
浣碧為了自己的私心,做了兩件錯事。
一是設計小像事件,讓小像暴露在所有人面前。
給皇上后來懷疑允禮留下了證據。
二是允禮寫的家書上有“熹貴妃安”,浣碧沒有告訴甄嬛這件事。
允禮回來時,甄嬛說,聽浣碧說邊關條件差,我們不放心你。
允禮聞言,以為甄嬛知道他寫信的內容。
看看允禮說的話,甄嬛說不放心,允禮就說自己寫信讓她放心。這個“她”,表面上是浣碧,其實是甄嬛。
甄嬛是一個謹慎的人,如果有她把關和干涉,允禮沒有把柄在皇上手上,或不致死。
所以,浣碧,才是那個引爆雷的人。
注:思思安公眾號第一時間更新(精力有限,業余時間寫作,可能沒有及時同步到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