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建立數字與實物的聯系
工具:秤、尺子、溫度計等
做法:對物體進行數字量化,對溫度進行數字量化
敲黑板:對孩子來說,4歲左右就已經對物體的重量有感覺了,能夠比較拿在手里的不同物體的輕重感覺。
6歲左右,就能夠接受輕重的不同是可以通過數字量化來 比較的這種認識。
二、游戲
1、讓孩子把手伸到冰箱中10秒,問他有什么感覺,然后用溫度計測量里面的溫度。再讓孩子把手放到冷水中,然后問他,是冰箱里涼還是水里涼,看孩子是否用溫度計上的數字解釋。
2、問孩子是爸爸高還是媽媽高,然后問他多高、高多少,并拿尺子來測量,把測量的數字記下來。
3、告訴孩子一個游戲只能玩3分鐘,然后開始計時,結束后告訴他開始時時針的位置、結束時時針的位置,再讓他玩5分鐘,讓他自己計時。
4、拿兩個不同的杯子,問孩子哪個杯里面的水多。接著取一個透明的瓶子,倒入水,在水面(即瓶子對應處)畫線,然后倒掉,倒入另外一杯水,就可以知道是高于那個刻度還是低于那個刻度,也就知道水的多少的概念了。
三、實踐
實踐了第二個游戲,問寶寶媽媽高還是姥姥高,寶寶回答姥姥高,又問是寶寶高還是媽媽高,回答寶寶高。不實踐一直不知道原來寶寶對于高矮還沒有認知,真是太失誤了。趕緊給娃科普高矮和長段的關系。然后打算按照書中的方法實踐,考慮到讓孩子給父母量身高不顯示啊。于是做了游戲二的變種——給娃娃量身高。跟寶寶說要跟她玩一個給娃娃量身高的游戲,寶寶一聽游戲,就欣然答應,蹦蹦跳跳跑去拿來了兩個娃娃。
1、準備素材:
(1)2個以上娃娃、玩偶、變形金剛|、恐龍、動物...根據寶寶的興趣選擇他們喜歡的就好
(2)同樣尺寸樂高(它的用途就是來當尺子)
(3)非必須,我們家恰好有個小的黑板墻,于是就利用起來。
2、做法
(1)讓寶寶站在黑板前,先給她量身高,示范一個正確的身高測量方法。
(2)讓寶寶用同樣的方法給兩個娃娃測量身高,并用粉筆劃線,標注出高度。
(3)用的樂高塊拼成一棟大高樓當做尺子,高樓的高度等于第一個娃娃的身高線刻度,帶著寶寶一起數一下一共用了多少塊樂高。用粉筆,在劃線旁邊寫上數字。同樣操作,再搭另外一棟大高樓,來測量第二個娃娃的身高,并標注用了多少塊樂高。
(4)將兩個高樓對比,問哪個高?高幾塊?
(5)拓展:把兩個大樓拆掉 ?問寶寶哪一樂高塊多,直觀的感受數字的多少,培養數感。
3、插曲
看起來進行的很順利,其實不然,當我把樂高拿出來的一瞬間,我就發現娃已經失控了。開始自顧自的擺起了戰艦、蝙蝠。還一一給我展示,拒絕我用她的樂高來擺尺子,拒絕合作。心塞1分鐘,去喝了口水,平復一下心情,回來換了個對策。和兩個娃娃說,哦xx小朋友去玩樂高了,我們不等她了,我們先來比身高吧。模擬娃娃a對b說:“我比你高,我最高”,再模擬娃娃b對a說:“才沒有,我比你高,不信你問xxx”.此時我娃立即跑過來說,我也要量身高。這個時候問她,你覺得誰高(其實肉眼看這倆的高度差距不大,娃是回答對了的,說b更高)。但狡詐如我一定要反著說:“我不信,我覺得a更高呢,不信我們倆比一比,我來給a測,你來給b測,好不好。”此時的娃已經被套路了,趕緊說好好好。然后接著跟她比誰的大樓搭的又快又準確。在搭建過程中,不時的去和黑板上的線比一下,高度是否合適,不用教,寶寶自然跟著你學了。經過我各種套路,娃終于完成了這輪游戲。結論是a16塊樂高,b19塊樂高。娃特別得意的說,媽媽我贏了哦,是時候拋出終極絕殺:“那高幾塊?” 。娃答出3塊的時候,我差點仰天長笑,娃啊,媽終于木有白費力氣哦。
拓展游戲,就是一瞬間,娃暴力地把兩個大樓推倒,根本不分彼此。這里僅僅做一個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