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8 在2020年收到的第一條評論
今天發現手機上的簡書app上方有一條紅色的消息提醒,點開后發現實際上是在5號收到的。這是我在2020年收到的第一條評論,也是我使用簡書記錄心情收到的第一條。
高興又有些慚愧。高興的是在互聯網的茫茫人海后,總會有人在不經意間愿意停留一會兒,釋放出溫暖和善意。而慚愧的是我似乎總是不太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即便是在網上匿名發泄自己的不開心,事后真的收到陌生人的溫暖時,又會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即便是走在大街上的行人,也像是在自己家一樣,所以不要輕易去打擾別人。”在丹麥交換時,一位老教授說過大意是這樣的話。并不是說不能尋求任何幫助,只是別人的幫助并不是義務的。出門在外時,自己總要堅強獨立一些。
而在這一點上,網上瀏覽、留言,大概和走在大街上也沒什么區別。所以,哪怕是互聯網大海上一句簡單的詞句,這些陌生的善意總是令人溫暖的。
在收到陌生的善意時,其實也總會想到現實中的親友。查看了那一條評論后,我突然想到,父母和朋友何嘗沒有過這樣的鼓勵。明明是更熟悉親切的人,但他們的話聽起來卻不如一個陌生人的詞句更有沖擊性。這就像小時候老師常講的那個故事:一個孩子離家出走,傍晚餓得不行,面攤奶奶給他一碗面就感激淚下,卻不想親生父母已為他做飯食十年。故事的寓意很熟悉,但在現實中,卻常有相似的事情發生。只要回過頭去,不用發現父母的皺紋和白發,只需片刻回憶那些曾經與父母爆發過的爭吵,可能覺得自己比故事里的那個孩子還讓人糟心。
是我們太熟悉了嗎?還是理所當然?又或者自己覺得自己一個人擔著所有的壓力,代溝一隔,我怎么樣都和他們交流不了?這些理由我都想過,覺得自己好有道理。他人的話能在我心中多存留一會兒,為什么和父母好好坐在一起聊些讓我焦慮的事卻那么難?或許雙方都有對有錯,可我就像那個小孩一樣,在面攤奶奶一句話后心情復雜。
在2020年記錄事情是我2019年末做下的決定。雖然目前沒有寫下多少字,但寫字似乎真的是在梳理心情,讓一些原本猶猶豫豫的事情一點點有了明朗的跡象。
一下子就寫了小1000字,但我又不會現在就發信息給爸媽。我還沒想好說什么,這么突兀,指不定我媽會不會又擔心我怎么了,一番解釋又不知從何說起。只是比起之前,寫下來后腦子里纏繞的雜線舒朗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