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是酸的,毫無疑問。但一說到醋,保管我們想得更多的是它背后的引申意義。我們時常在生活中聽到“誰誰爭風吃醋”、“這人比醋還酸”這樣的話,使得醋這一角色不再安于廚房一隅,不得不濃墨重彩的出現在文字里和言談里。
01醋的起源
四千多年前的夏朝,杜康自獲得釀酒技術之后,舉家遷往鎮江靠賣酒為生,在當地非常富有。
杜康之子黑塔,并沒有因為是自己是富二代而游手好閑,坐享其成。他幫著父親搬缸、提水,當然也偷喝父親釀的酒。漸漸地,他也掌握了釀酒技術,成為了父親最得力的助手。
一日,正欲將缸里剩余的酒糟倒到馬廄里喂馬,黑塔覺得頗為可惜,卻又無可奈何。他提了一桶水倒進酒糟后,酒癮犯了,于是順手勺了一大勺酒咕咚喝下。
“竹林七賢”劉伶曾喝杜康酒大醉三年,黑塔酒缸里泡大,比劉伶酒量好那么一丁點兒,卻也不勝酒力,在酒缸前暈天黑地地睡了21天。
待到21天后的酉時醒來,他發現他兌了水的酒糟變得黝黑發亮,還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香味。嘗過之后,酸酸甜甜,味道奇特。
黑塔連忙喊來他的父親,杜康嘗了之后,也覺這種酸香的液體甚是神奇,比他親釀的酒更勝一籌。想到兒子給他講的“酉”、“二十一日”,合起來,不就是個“醋”嗎?
從此,杜康父子利用酒糟制醋的方法,釀造香醋,并在鎮江賣開了,后又聲名遠播,銷往中原各地。
02醋是毒酒
貞觀之治的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功績卓著,居然是個喜歡插手朝庭重臣閨幃之事的皇帝。他為鞏固他的帝王地位,曾多次送美人給有功之臣。大多數人笑納之余,還要三叩九拜感謝皇恩浩蕩。偏偏有兩位臣輔的原配夫人不買皇上的帳,寧死不從。
給兵部尚書任瓌所賜的宮女,全被任瓌之妻迫害,要不買入青樓,要不送給下人。敢違抗皇帝之命,龍顏震怒,李世民派公公送去毒酒嚴懲妒婦。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任妻一仰脖子就喝個底朝天,她重裝打扮,寧靜安祥地躺在臥榻之上,靈堂準備就緒,可誰知左等右等沒等來生命的終結,反而迎來了一品誥命夫人的封賞。原來,御賜的只不過是醋而已。自此,唐太宗再也不敢給任瓌塞人了。
玩完了兵部尚書,覺得好沒趣,唐太宗又將目光投向了中書令房玄齡。“這個老家伙給他送幾個美妾,應該會對我感恩戴德”,皇帝的如意算盤打得叮咚作響。朝堂之上,李世民頒下御旨,“中書令輔政有功,特賜美人數名”。房中書戰戰兢兢跪倒在地,不敢接旨。一旁大臣提醒說,房中書家有悍妻。李世民傳房妻盧氏覲見,并告之如若不從,賜鴆酒一死。盧氏搶過鴆酒瓶一飲而盡,卻發覺喝的是醋。唐太宗說:“茣說房愛卿怕妻,朕都怕她了。”
有了唐太宗的惡搞,“吃醋”便成了女人善妒的代名詞。
03醋是酸腐之氣
醋比酒還多一道工序,本來是極其珍貴之物。唐太宗李世民用吃醋的方式懲罰善妒之人,在后來的文學作品各種引用,醋成了妒忌、心酸的專屬指代,醋的價值節節下降。緊接著,又有一些人前赴后繼將讀書人泡在了醋缸里酸腐,酸醋變成了攻擊讀書人的貶義詞。
“今以酒醋論之,酒價賤之,醋價貴之。因何賤之?為甚貴之?在所分之,在其味之。酒味淡之,故爾賤之;醋味厚之,所以貴之。人皆買之,誰不知之。他今錯之,必無心之。先生得之,樂何如之!第既然飲之,不該言之。不獨言之,而謂誤之。他若聞之,豈無語之?茍如語之,價必增之。先生增之,乃自討之;你自增之,誰來管之。但你飲之,即我飲之;飲既類之,增應同之。向你討之,必我討之;你既增之,我安免之?茍亦增之,豈非累之?既要累之,你替與之。你不與之,他安肯之?既不肯之,必尋我之。我縱辯之,他豈聽之?他不聽之,勢必鬧之。倘鬧急之,我惟跑之;跑之,跑之,看你怎么了之!”
《鏡花緣》中的這段文字,講的是林之洋、唐敖在淑士國一家酒家喝酒,小二錯上成了醋。林之洋喝了一口,忙喊到:“小二,錯了,錯把醋拿成酒了。”旁邊坐著的一位老讀書先生,連忙擺手,叫他莫喊。然后一口氣講了54個“之”字,認為醋比酒貴,別得了便宜還賣乖,將讀書之人的窮酸之氣表達得淋漓盡致。
元代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寫道:“桂花搖影夜深沉,酸醋當歸浸。”其中的“酸醋”就是調侃張生。
拔劍舞中廷,浩歌振林巒。
丈夫意如此,不學腐儒酸。
這是明朝名家于謙的詩作《赴京》,想要表過的意思是,不要學那些沒有的書呆子,大丈夫要胸懷天下,習武報國。于謙赤裸裸地給天下書生,冠上了酸腐之氣的頭銜。
自古以來,讀書人的別稱向來不好聽,總是烙上“窮酸”、“酸丁”“酸醋”的字樣,其實也是文人騷客們自己造下的孽,恰恰是他們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己給自己貼了“酸”的標簽。
我是個喜歡喝醋的人,特別是那種甜甜的果醋。每次表達這種喜好之時,總有人要對我再三調侃。越解釋,越叫人玩笑。那就這樣吧。幾千年來被人玩“壞”了的醋,是難回歸它的本真了。